第236章 出乎预料(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即便到了现在,在卡拉港与伊堡之间,也只有一条铁路!
  要命的是,这条铁路多次跨越梵罗河,在北部路段还有很多隧道,因此在战时很容易被敌人切断。
  其实,即便是公路也有类似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巴铁的战略交通线非常的脆弱,而且梁夏帝国的援助未必能够产生实质效果。
  正是如此,巴铁才会把重兵放在本土北部,防御部署始终都以伊堡为中心。
  即便在西北铁路通车后,巴铁依然没有对基本战略做出调整。
  理由也很简单:西北铁路还只是单线铁路,年运力还不到2000万吨,要在二期工程完工后才能达到设计的5000万吨。即便按照最为理想的情况,都要到新历160年之后才有望完工。
  此外,每年5000万吨的运力根本算不上充足。
  按照在新历149年修订的最新版作战计划,在战争的第一年,算上参战的部队,帝国需要向巴铁输送6000万吨物资,如果在第一年就发起大规模反击,运往巴特的物资至少都还要增加2000万吨。算下来,西北铁路的运力,仅仅相当于实际所需运力的三分之一与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另外的物资依然得走海运。
  因为大部分物资送往卡拉港,所以巴铁当局无路如何都得以伊堡为重,而且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此外,西北铁路的战略价值就摆在那,肯定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也就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来保护这条铁路。
  如此一来,就更加得以本土北部地区为重。
  不过,这只是摆到台面上的理由。
  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益之争。
  前面就提到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东方集团的地位,巴铁当局不希望过分的削弱梵罗国。
  为此,在针对梵罗国的作战行动当中,巴铁自然会有所保留。
  正是如此,过去拟定的针对梵罗国的战略计划,前期都是抵挡梵军的进攻,在稳住战线之后发起反攻,而反攻的最终目的只是夺回被梵罗国控制的克邦南部地区,然后就得坐下来跟梵罗国谈判。
  就算爆发全球大战,也要在占领克邦南部地区之后转攻为守。
  理由就是,需要花时间完成战争动员,而在此之前,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占与控制梵罗国的其他地区。很明显,按照巴铁当局的盘算,如果大战在完成动员之前结束,自然是再好不过,哪怕到时候战争还没结束,也可以另想办法。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总比立即发动战略进攻好得多。
  只要搞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顶住梵军的进攻,稳住战线后,巴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了。
  当然,巴铁当局给出的理由却是,正在按计划为攻打克邦南部地区做准备。
  此外,巴铁当局一直要求帝国派遣第三十三步兵师参战,却没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也与此有关。
  第三十三步兵师是山地部队,在得到加强之前更擅长在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反到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相对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是货真价实的重装部队,设想的战场就是梵罗国的西北地区。
  出动前者,肯定是针对克邦南部地区,而出动后者,那就是冲着德城去的。
  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矛盾,丁镇南等将领没有发言权。
  只是,仅仅就军事问题而言,成立联合司令部,整合与统一指挥体系,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派李天凌过来,也算是一步妙棋。
  关键就是,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帝国空军的地位不可替代。
  虽然巴铁也有一支规模不小,战斗力也相当强悍的空中力量,但是跟梵罗空军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