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心腹大患(2 / 4)
原因就是,代号“夜鹰”的F-117A在数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纽兰空军也由此成为了第二支获得隐身攻击机的空中力量。通过F-117A隐身战斗机,纽兰空军肯定掌握了对付隐身攻击机的战术。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特里凡的那部远程警戒雷达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后不久,进行了一次技术升级,而且由纽兰空军承担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后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甚至没有让梵罗空军承担相关费用。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进与探测隐身目标有关。
主要就是,这部雷达离帝国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军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测到帝国空军的隐身攻击机。
换句话说,如果纽兰空军想要获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数据,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要不然,纽兰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为梵罗空军升级并不算落后的雷达。
此外还有,该雷达一直是由纽兰空军提供维护服务。
关键还有,特里凡有3座由纽兰军队控制,或者是与梵罗军队共用的军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战防空系统。
正是如此,在首轮突击行动当中,帝国空军才没出动隐身攻击机。
安排战略轰炸机打头阵,至少能够保证作战平台的安全。
为了摧毁那座远程警戒雷达,帝国空军出动了一个大队的20架“轰-9D”,用了240枚巡航导弹。
当然,打击目标还包括指挥中心,以及附近的几处防空阵地。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二波突击行动依然由轰炸机承担,也使用巡航导弹,只不过重点轰炸空军基地。
此外,就是同步发起了夺取制空权的空中进攻行动。
因为战斗已经打响,防空战斗机早已升空,所以帝国空军也倾巢而出,只是制空战斗机就出动了100多架。
在梵炎洋这边,跟纽兰空军的第一场战斗就此打响。
虽然在战略层面上,在梵罗国部署作战部队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毕竟在后勤保障无从谈起的情况下,驻外军队的作战能力根本维持不了多久,但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在跟梵罗国结盟之后,纽兰共和国就向梵罗国派驻了一支规模相当可观,还颇具战斗力的部队,而且以空军为主。
这支部队的主力是纽兰空军的“远征航空队”。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飞机都不少于200架,而且以最先进的战术飞机为主。比如早在10多年前,在F-15A/B正式交付的第二年,就提供给远征航空队,高峰时期的装备数量达到了180架,而且远征航空队还是第一支装备F-16C/D的驻外部队,优先权甚至超过了本土防空军。
当然,这么安排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向梵罗国推销先进战斗机。
只是,在根本上还是为了强化与梵罗国的同盟关系,确保梵罗当局能够秉承跟纽兰共和国结盟的战略方针。
此外就是,抵消来自梁夏帝国的威胁。
到了战争时期,那就更加不可小觑了。
虽然出于各方面的原因,纽兰驻军大多部署在梵罗国的南部地区,但是在开战之后,特别是在纽兰共和国正式参战之后,这些驻扎在梵罗国的作战部队,对战局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帝国空军之前一直没有对梵罗国南部地区发起战略轰炸,就与纽兰航空兵有关。
要说的话,纽兰远征航空队一直是帝国空军的心腹大患。
在大战爆发的时候,纽兰远征航空队的兵力为:80架F-15C/D,120架F-16C/D,60架A-10,12架RF-4C,8架C-130,8架RC-135,4架E-3B,12架CH-47,20架MH-60与数十架各种类型的勤务飞机。
这个规模,超过了绝大部分二流空军!
虽然战斗机的数量有所减少,尤其是F-15C/D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但是支援飞机的数量明显增加,综合作战能力反到提高了不少。关键是,那几十架攻击机,拥有非常强悍的战场支援能力。
其实,在梵罗国正式参战后,60架A-10就被派往西北地区,为进攻巴铁的梵军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只不过,因为梵军没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欲望,所以纽兰航空队也没全力以赴。 ↑返回顶部↑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特里凡的那部远程警戒雷达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后不久,进行了一次技术升级,而且由纽兰空军承担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后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甚至没有让梵罗空军承担相关费用。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进与探测隐身目标有关。
主要就是,这部雷达离帝国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军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测到帝国空军的隐身攻击机。
换句话说,如果纽兰空军想要获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数据,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要不然,纽兰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为梵罗空军升级并不算落后的雷达。
此外还有,该雷达一直是由纽兰空军提供维护服务。
关键还有,特里凡有3座由纽兰军队控制,或者是与梵罗军队共用的军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战防空系统。
正是如此,在首轮突击行动当中,帝国空军才没出动隐身攻击机。
安排战略轰炸机打头阵,至少能够保证作战平台的安全。
为了摧毁那座远程警戒雷达,帝国空军出动了一个大队的20架“轰-9D”,用了240枚巡航导弹。
当然,打击目标还包括指挥中心,以及附近的几处防空阵地。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二波突击行动依然由轰炸机承担,也使用巡航导弹,只不过重点轰炸空军基地。
此外,就是同步发起了夺取制空权的空中进攻行动。
因为战斗已经打响,防空战斗机早已升空,所以帝国空军也倾巢而出,只是制空战斗机就出动了100多架。
在梵炎洋这边,跟纽兰空军的第一场战斗就此打响。
虽然在战略层面上,在梵罗国部署作战部队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毕竟在后勤保障无从谈起的情况下,驻外军队的作战能力根本维持不了多久,但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在跟梵罗国结盟之后,纽兰共和国就向梵罗国派驻了一支规模相当可观,还颇具战斗力的部队,而且以空军为主。
这支部队的主力是纽兰空军的“远征航空队”。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飞机都不少于200架,而且以最先进的战术飞机为主。比如早在10多年前,在F-15A/B正式交付的第二年,就提供给远征航空队,高峰时期的装备数量达到了180架,而且远征航空队还是第一支装备F-16C/D的驻外部队,优先权甚至超过了本土防空军。
当然,这么安排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向梵罗国推销先进战斗机。
只是,在根本上还是为了强化与梵罗国的同盟关系,确保梵罗当局能够秉承跟纽兰共和国结盟的战略方针。
此外就是,抵消来自梁夏帝国的威胁。
到了战争时期,那就更加不可小觑了。
虽然出于各方面的原因,纽兰驻军大多部署在梵罗国的南部地区,但是在开战之后,特别是在纽兰共和国正式参战之后,这些驻扎在梵罗国的作战部队,对战局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帝国空军之前一直没有对梵罗国南部地区发起战略轰炸,就与纽兰航空兵有关。
要说的话,纽兰远征航空队一直是帝国空军的心腹大患。
在大战爆发的时候,纽兰远征航空队的兵力为:80架F-15C/D,120架F-16C/D,60架A-10,12架RF-4C,8架C-130,8架RC-135,4架E-3B,12架CH-47,20架MH-60与数十架各种类型的勤务飞机。
这个规模,超过了绝大部分二流空军!
虽然战斗机的数量有所减少,尤其是F-15C/D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但是支援飞机的数量明显增加,综合作战能力反到提高了不少。关键是,那几十架攻击机,拥有非常强悍的战场支援能力。
其实,在梵罗国正式参战后,60架A-10就被派往西北地区,为进攻巴铁的梵军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只不过,因为梵军没表现出强烈的进攻欲望,所以纽兰航空队也没全力以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