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左右夹击(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是说攻打孟卖的难度更大,而是在占领之后,需要耗费更多资源来维持秩序,也就会增加后勤保障负担。
  就拿孟卖来说,只是城区的人口就超过了2000万,为南方次大陆最大的城市,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问题是,在这2000万居民中,至少都有1500万住在贫民窟里面,而且大部分属于日均生活开支还不到0.5金元的赤贫。很明显,出兵攻占孟买就要面对这1500万贫民,至少需要解决其生存问题,比如每个月都需要为其提供60万吨粮食。
  哪怕不算其他生存必须物资,比如发电需要的燃料,只是每月60万吨的粮食,就足够让帝国当局打退堂鼓了。就算帝国不缺粮,战略储备多达上亿吨,也不可能毫无缘由的增加这份消耗。更何况,从帝国本土运送这么多的粮食,意味着在不增加运输船只的情况下,运往前线的作战物资就得减少60万吨。
  正是如此,丁镇南选择的都是中小规模的沿海城市,而且附近要么有港口,要么有能够让舰船锚泊的深水海湾。
  最初选了5个目标,都在梵罗国的西海岸,由南到北分别是:纳盖科伊尔、乌迪比、达波尔、塔纳与达曼。除塔纳之外,另外4个都是小城镇,不过都在大城市附近,而且都比较适合登陆。
  其实,这也是刘尊山的另外一个任务。
  搞清楚梵军在这5处地点的防御部署情况,特别是后方预备队的状况,为制订作战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其实是地面侦查。
  虽然在梵罗国参战之后,帝国空军就不再束手束脚,出动了包括“暗夜凤凰”在内的战略侦察机,频繁进入梵罗国领空,获取第一手情报,但是侦察机并非无所不能,也不可能获得完整详尽的战场情报。
  比如,侦察机就很难辨别出经过精心伪装的假目标。
  落实到战役与战术层面,就得依靠其他的侦查手段,比如派遣侦察兵去前线搜集敌人的情报。
  正是如此,在侦察机与侦查卫星满天飞的时代,帝国军队依然保留了侦查部队,还发展成了特种部队。
  在帝国陆战队,就有专门的特种部队,即“海龙侦察分队”。
  该部队在波伊战争时期成立,最初的主要任务只是守卫军港。
  其实,也就是波伊战争期间,因为港口警卫部队的疏忽大意,停在军港里的舰船遭到反抗组织的蛙人袭击,导致上百名官兵丧生,3艘驱逐舰报废,帝国海军才下定决心,组建一支专业的特种部队。
  在此之前,特种部队一直都是帝国陆军的“专利”。
  有趣的是,该分队隶属于海军司令部,由海军司令部下的特勤处管理,在编制与人事上跟陆战队无关。
  严格的说,只比陆战队司令部低半级。
  只是,“海龙分队”一直是由陆战队代管,在陆战队的内部进行选拔,还由陆战队直接指挥。
  当然,其主要使命早已演变成两栖渗透与战术侦查。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海龙分队”的规模已经扩大数十倍,任务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在科伦城就有一支大队,以及专门的驻地。
  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里,科伦城一直是“海龙分队”在梵炎洋的总部,有很多官兵在此安家。
  为此,在科伦城的郊外的“军事城”里面,还有“海龙分队”的专属小区。
  原因也很简单,大城市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也更加舒适。
  此外,科伦城拥有斯兰唯一的一条长度超过3000米的跑道,因此支援特种部队的大型运输机就部署在此。
  在整个9月份,驻科伦城的第3大队都在频繁出动。
  除了依靠空军的大型运输机,还借助潜艇执行渗透侦查任务。
  “就总体而言,乌迪比的条件最理想。”
  在刘尊山强调这一点的时候,丁镇南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发表意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