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南方为重(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显然,这就意味着有更大的胜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兰之后,帝国一直在加强军事部署。
  其实,这也是内战一直持续到新历149年才宣告结束的关键原因。
  帝国大举介入,斯兰内战完全能够在一年之内结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与帝国的军事部署有关。
  在这5年里面,帝国利用为斯兰提供军事援助,将大批在和平时期难以进行大范围转移的主战装备送到了斯兰,其中至少有2000辆ZT-80DG主战坦克,并且分散存放在几处军事基地里面。
  当然,不是说帝国的领导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6年就对第三次全球大战的爆发时间与爆发方式做出准确判断。
  以当时的情况,真正需要提防的,其实是第三次南方次大陆战争。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击败巴铁的把握,所以梵罗当局很可能会把矛头对准斯兰,趁帝国立足未稳,出兵攻打与占领斯兰,至少控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正是如此,在决定出兵斯兰之前,帝国当局就已经做好了跟梵罗国交战的准备。说不定就是帝国有所准备,梵罗当局才放弃了出兵斯兰的念头。
  直到斯兰内战结束,帝国当局才着手为全球大战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周涌涛亲自出面后,帝国陆军才把储存在斯兰的主战装备移交给了陆战队。
  当然,陆战队也做出了让步,比如把卡拉港与瓜港的守卫任务移交给陆军。
  关键还有,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前,帝国一直以帮助斯兰进行战后重建为由,向斯兰运送作战物资。
  到新历149年,国际局势已经是风雨满楼。
  全球大战已经迫在眉睫,别说周涌涛,哪怕是换成文职首辅,也不敢大意,肯定会着手加强战备。
  至于斯兰在帝国战略体系当中的价值,自然是不用多说。
  要说的话,战前战备的时间还是太过短促。
  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储存在斯兰的军事物资总共还不到20万吨,主要还是陆军装甲部队的弹药。
  此外,储存的燃料不到10万吨!
  这点燃油,还不够“轰-9D”飞2000个架次。
  虽然位于斯兰首都郊外的石油精炼厂已经投产,但是产能还没提上去,而且得等到波沙湾的局势稳定下来,才能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以当前局势,能够在年底达到设计产能,就很不错了。
  其实,也就是受此限制,丁镇南才一直没向斯兰部署战略航空兵。
  在此之前,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都是依托帝国本土,几百架轰炸机全都部署在本土机场。
  受此影响,轰炸效率一直都不是很高。
  正是如此,梵罗国在参战之后就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比如把兵工厂与重工业转移到南部地区。
  原因也很简单,离帝国本土更远。
  如果使用战术级别的短程空对地导弹,以及投掷距离更近的制导炸弹,部署在帝国本土的轰炸机,基本上只能对梵罗国北部地区构成威胁。轰炸梵罗国南部地区,要么得使用巡航导弹,要么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
  可惜的是,巡航导弹很“紧俏”,一直都处于“缺货”状态。
  那么,只能让轰炸机飞越孟加湾。就算能够安排重型战斗机护航,也无法保证轰炸机的作战效率。
  在大规模战争当中,作战半径是限制轰炸机作战效率的头号因素。
  关键就是,轰炸机的维护保养跟飞行时间直接挂钩,而每次任务的飞行时间又是由作战半径决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