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轻重主次(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相对而言,梵罗陆军明显差得多。
  别看梵罗陆军有上百万常备兵力,数百万预备役与民兵,在战时能动员上千万,甚至更多的作战人员,可是在主要装备方面,梵罗陆军是名副其实的万国牌,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巴铁陆军。
  仍然用主战坦克来说事。
  梵罗陆军的主战坦克分成了西骆沙与纽兰两个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约2000辆T-72,其中的500辆为直接进口,另外1000辆为进口零件之后在本土坦克厂组装,剩下的500辆则是按照许可证生产,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辆的速度生产。
  这些坦克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
  虽然按照可靠情报,在直接进口的500辆当中,有部分是西骆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显区别,性能并没有缩水,但是其他的1500辆肯定都是猴版,性能远远比不上西骆沙自用的型号。
  关键还有,梵罗陆军肯定没有获得新式穿甲弹。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弹,哪怕坦克炮没有缩水,威力也无法保证。
  在波沙湾那边,伊军的T-72在通常的交战距离上,没办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装甲。按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把交战距离缩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够好的运气,伊军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弹打穿ZT-99B的车体正面装甲。面对更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出口型穿甲弹全射程无法洞穿。
  当然,T-72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价格便宜。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成为梵罗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
  至于后者,除了直接从纽兰共和国进口的几百辆M1A1之外,也就是以M1为基础,根据梵罗国的国情设计的“阿琼”,以及按M1A1的标准进行改进,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阿琼”2。
  只是,这3种主战坦克的数量都不多。
  梵罗陆军到底装备了多少辆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在M1问世之后不久,梵罗陆军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一批,只是实际的接受数量比合同数量少得多,不到100辆。
  道理也很简单,在正式装备之后,梵罗陆军就发现,其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无法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摧毁敌人的坦克,即便采购最新式的穿甲弹,也无法对付在服役期间遇到的新式坦克。
  为此,后面的批次全都更换成配备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
  以此为准,梵罗陆军的M1A1最多也就只有500辆。
  问题就在这里。
  按梵罗陆军公布的装备清单,之前接收的M1都进行了升级改造,战斗力达到M1A1的水准。只不过,有情报表明,梵罗陆军是把这些M1返销给纽兰陆军,存放在租借给纽兰的军事基地里面,后来进行了升级改造,然后按三手装备,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梵罗陆军,而且数量比当初返销的还要多。
  关键就是,还包括梵罗陆军不肯接受,但是已经生产了出来,还运到梵罗国的M1,大约300辆。
  照此计算,梵罗陆军的M1A1超过800辆。
  以M1为蓝本的“阿琼”并不多,严格说,根本就没有量产,即该型坦克性能实在是太差了。
  不说别的,超过60吨的战斗重量提供的防护,还没达到M1的60%。
  正是如此,梵罗陆军只象征性的采购了几十辆。
  至于大改之后的“阿琼”2,性能确实有大幅度的提升,比如采用120毫米滑膛炮,防护也达到了M1的水准。只可惜,造价却高得离谱,甚至比进口M1A1还要贵,梵罗陆军根本用不起。
  虽然梵罗陆军早就宣布,要采购3000辆“阿琼”2,用来替换包括T-72在内的几乎全部的进口坦克,但是到大战爆发,“阿琼”2的产量不到100辆,而且受动力系统限制,生产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
  “阿琼”2采用的是从迢曼帝国进口的柴油机,而不是纽兰共和国的燃气轮机。
  此外,火控系统是从洛克国进口,坦克炮来自迢曼帝国,可穿甲弹来自纽兰共和国,装甲钢则偷师西骆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