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轻重主次(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是如此,之前的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都是在年底打响,并且在几个月后,也就是雨季到来之前结束。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巴铁当局才会如此的松懈。
  毕竟,跟前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相比,因为有梁夏帝国撑腰,所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态势发生了逆转。按照巴铁当局的判断,梵罗国受总体军事实力的限制,未必敢于在旱季刚刚到来的10月发动进攻。出于更加长远的考虑,特别是在进攻失利之后的防御作战,更有可能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安排在年底,甚至明年的年初,确保在总体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依靠雨季的充沛降水,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就算守不住德城,也有很大的把握守住至关重要的冈伽罗平原。
  要说的话,就连丁镇南都有类似观点。
  当然,对帝国军队来说,大陆战场的冬季与南方次大陆战场的旱季基本上同步,绝对算得上战略优势。
  说是“天时”也没有错。
  往简单说,从10月份开始,帝国陆军就可以把主力派往南方次大陆,用二线部队守卫大陆战场上的防线。只要能够进行快速的战场调运,还能在几个月后,把主力部队送回大陆战场。
  可见,除了必要的休整,主力部队其实能两线作战。
  这里面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够在两个主要战场之间进行快速转移。
  只是从转移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办法是尽可能降低运输量,以能够空运的人员与轻型装备为主。
  为此,就需要在两个方向各储备一套主战装备,比如坦克与战车。
  只有这样,才能只转移人员。在人员到位之后,能够立即获得所需的主战装备,然后迅速的形成作战能力。
  至于以弹药为主的作战物资,反到是次要问题。
  毕竟,和平时期不会储存太多的弹药,而帝国的弹药工厂全都在本土核心地区,因此不管是送往大陆战场,还是送往南方次大陆战场,都得用铁路运送,而且帝国早已此为标准修建铁路网。
  问题,也就是主战装备。
  别说帝国陆军的地位一直在降低,哪怕没降低,也不可能在和平时期采购两倍于实际需求的主战装备。
  经费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在大陆战场这边,理论上至少需要8000辆,才有望在开战初期顶住西陆集团的猛攻。虽然南方次大陆的需求低一些,但是也需要5000辆。加上其他方向的作战需求,总需求量在15000辆到18000辆之间。关键是,这还是最低需求,而实际需求量在20000辆以上。
  显然,根本不可能采购20000辆ZT-99式主战坦克。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服役30年计算,平均每年要采购700辆,而帝国陆军每年用与采购主战坦克的经费,最多也就只能购买300辆。如果强行采购700辆,那就没钱购买其他主战装备了。
  此外,主战坦克的服役时间也未必能够达到30年,比如ZT-80到ZT-99的服役时间也就相差24年。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一直维持都在8000辆到9000辆之间。
  因为没法采购足够多的主战装备,所以帝国陆军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设法延长主战装备的服役时间。
  此外,就是把这些“半退役”的主战装备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还是拿主战坦克来进行对比,除掉援助与出售给友好国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放置于西北与南部战区的几处前沿基地,在巴铁北部,位于伊堡西边的白沙基地的地下仓库里面就有600辆。只需要做简单的处理,这些坦克就能够达到服役状态,交付给作战部队使用。
  600辆坦克能装备2个机械化步兵师,或者4个机步旅。
  其他主战装备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装备,大多储存在南方战区,而现役主战装备,主要配属给西北战区。
  当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战区直接面向西陆集团,不管是迢曼陆军,还是西骆沙陆军,都拥有很先进的主战装备,比如说T-80与“豹”2系列主战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战斗力不容小觑,必须得小心应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