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中流砥柱(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显然,这些变动无一例外的全都是为了扩大飞行甲板的面积,增强航空作业的效率。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虽然在24小时内出动舰载机的架次,因为受到弹射器限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优化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短时间的出动能力提高了大约50%,全甲板攻击状态下的出动架次,由“薛远征”级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这就意味着,“始武”级在舰队决战中的战斗力比“薛远征”级增强了30%。
  可见,“始武”级其实是“薛远征”级的强化版本。
  当然,建造价格也水涨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远征”级相比,“始武”级的保障设备增加了大约3成,还采用了大量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当中,保障设备与电子设备的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进设备的可靠性并不高,导致日常维护量剧增,使得使用维护成本远远超过最初的设想。
  显然,高昂的建造价格就是“始武”级的最大问题。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6艘。
  与之相比,“白止战”级就是货真价实的“廉价版”。
  也就是因为“始武”级太过昂贵,所以在订购6艘之后,帝国海军就开始寻找更廉价的超级航母。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所以依然采用“薛远征”级的基础设计。
  准确的说,“白止战”级是在“始武”级的基础上做的减法。
  比如,取消了位于1号与2号升降机之间的综合补给站,以及设置在斜角甲板前端内侧的3号弹射器,用从前几艘“薛远征”级上替换下来的对空警戒雷达,替换了价格昂贵的三面相控阵雷达。
  受此影响,“白止战”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运作舰载机的效率仅相当于“始武”级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综合作战能力,也比“薛远征”级稍微弱一点,可以说是大战中最差劲的超级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战”级的舰体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换句话说,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把取消掉的设备,或者替换掉的先进设备全都装回去。
  这反映出,帝国海军看不起这种简配版的超级航母。
  只是,“白止战”级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白止战”级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当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级航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分3次订购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战结束之前建成,另外还有4艘在战后建成。
  可惜的是,没有1艘“白止战”级进行过增强战斗力的升级改造。
  在大战中,这3个级别的30多艘超级航母一直是帝国海军的顶梁柱,为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也成了超级航母的绝唱。
  前面已经提到,超级航母在战斗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问题,无法用技术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超级航母在战后走向没落。
  只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说当时还没有能够取代超级航母的作战平台。
  为了延续“航母”的生命力,帝国海军选择了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粗暴的办法。
  继续增加吨位!
  在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同时,帝国海军启动了代号“未来星”的“先进海上多用途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该项目的核心,也就是通过扩大尺寸,搭载更先进的舰载机,以增强作战能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