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替代之选(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哪怕按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标准组建护航舰队,至少都要30艘护航航母。
  显然,实际需要的肯定更多。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战前就启动了“替代型航母”的研制工作,准确说是前期的基础设计。
  “替代型航母”最为主要的特点,其实是尽量降低建造价格。
  当然,牺牲的不是作战能力,而是生存力!
  严格说来,“替代型航母”就是按商船标准建造的中型航母。
  具体来说,满载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飞行甲板的长度在280米到290米之间,最快航速不到24节,配备两部标准蒸汽弹射器,机库能容纳24架舰载机,最多能够搭载48架舰载机。
  有趣的是,在进入建造阶段之后,帝国海军没有向造船厂提供统一的设计图纸。
  道理也很简单,“替代型航母”根本没有完成设计,而且在大战爆发之前,也没人想过需要完成设计。
  结果就是,在决定建造的时候就只有几个前期方案的概念图。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帝国海军只向造船厂提出性能指标,然后让造船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建造。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分成了3种,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往往被当成三个级别对待。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灾难!
  虽然三种设计的主要设备与系统都做到了统一,比如燃气轮机与弹射器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装配阶段肯定存在差别,也就得为这3种航母提供3套后勤保障系统,大幅度增加了维护保障的难度。
  只是,没人能否定,“替代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的燃眉之急。
  三管齐下,以及让造船厂去自由发挥,最为突出的好处,也就是大幅度的缩短了航母的建造时间。
  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从下达订单到建成交付,均没有超过1年!
  在新历151年第三季度,这6艘航母全都加入了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且全在东望洋活动。
  6支以“替代型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成为了运输船队的守护神。
  此外,通过建造第一批,锻炼了造船厂的工人,也让帝国海军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第二批开始,“替代型航母”采用了统一的设计图纸,而且就是第一批3个型号中的一种。
  简单的说,综合性价比最好的那一种。
  因为能满足帝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所以“替代型航母”的第二批,帝国海军一次性的下达了12艘的订单,此后又增加到了24艘。虽然后来对建造计划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些额外要求,最终只建造了20艘,最后4艘被取消,但是算上第一批6艘,总共26艘“替代型航母”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的主要护航力量,为数百支运输船队提供了掩护,也为取得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其中的10多艘,在战后依然十分活跃。
  虽然第一批次采用商船标准,但是在第二批次,帝国海军提高了要求,主要是增强在高海况下的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第二批次的可用寿命都远远超过15年。
  因为技术标准较低,而且作战能力算不上强大,所以在战后,“替代型航母”都被当成废品处理。除了状态较差的几艘被直接拆解掉之外,另外的10多艘,都援助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
  显然,对其他国家来说,“替代型航母”是货真价实的中型航母。
  在这些航母中,有几艘参加过后来的局部战争,还是所在海军的绝对主力。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些全都是后话。
  即便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替代型航母”也不太满意,毕竟是按护航作战的要求设计建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