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在家千日好(中)(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起盐务,各朝皆是颇为重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盐铁专卖制,这也是后来多年的惯例。
  汉朝初期,曾开放民营,但经营盐铁的商人之富堪王侯。汉武帝迫于压力,根据大臣桑弘羊‘笼盐铁’的建议,再次将盐铁的经营收归朝廷、实行专卖。
  之后,各朝关于盐铁之策虽有些许不同,也有部分放开,但尤其对盐专卖制则一直保留下来,至少是主要措施。
  为何?因为盐课的收入高啊,特别宋元明朝以来,几乎成了仅次田赋的第二大税赋来源。
  到了大明一朝,说起盐务,不得不提‘开法’,具体到盐引,也是盐钞制度:商人向偏远驻军所在地运送粮食,之后向当地衙门换取盐引,之后在产盐地取定量的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
  说白了,这个盐引是取盐的凭证。
  没有盐引这东西,在朝廷专营的前提下,你是无法拿到盐的,有了盐引再到产盐地,将盐运到指定的销售区域,在买价与卖价间的差价,是利润。
  盐务制度相当复杂,尤其在执行过程,会有很多变相方式来盘剥商人的利润,而商人为了赚钱又不得不再次抬高卖价,最后便将这些全部转嫁到老百姓身。
  盐商有钱,多年以来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传:一桌多少多少银子的饭菜,一只多少多少银子的酒杯,甚至于玉床、金佛、珊瑚树等不可思议之物。
  有银子了得花,花的太过了反倒没意思:银子似乎不是银子了……
  这也是好多人之所以盯着盐官的缘故,那是一个肥的流油、美得冒泡的差事,做梦都能在金山银海里笑醒来。
  樊予这么一说,仲逸与李序南还是多多少少有几分惊:毕竟是个好差事,但往往被很多人都盯的美差,也同样是一个很危险的差事。
  这一点毋庸置疑:看看最近被关进大牢的盐官,再看看皇帝苦心整顿盐务能看的出来,这个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坐的。
  三人共举杯,坛酒还剩大半,每天的晚饭时,李序南和仲逸几乎是个‘素食者’,那些酱肉、鸡爪几乎连动都未动一下。
  这个话题开启,怕是这些酒菜要所剩无几了。
  “眼下,盐官而言,有都转运盐使司的都转运使、从三品,还有盐课提举司的提举从五品,还有都察院出的巡盐御史”。
  喝到兴头,樊予也开始切入主题:“不同的是,前两者是地方衙门,后者实际还是都察院的。目前而言,只有两名都转运盐使和三名提举司提举空缺”。
  此次整顿力度确实够大:这样的开缺,着实不多见,后来樊予解释:其有两人确因年纪缘故,到了告老还乡的年纪,这才似乎更合理一些。
  樊予目前官居正四品,显然只有从三品的都转运使更适合他,其他职务都没有他目前的品阶高,自不用考虑。
  当然,若是他同样以四品衔领巡盐御史倒也能说的过去,但显然这不是他的初衷。
  这位樊大人,是想外出京,再到地方衙门了。
  这无可厚非,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本在情理之,作为三人的私交,理应支持。
  可是,如何支持呢?凭李序南从四品、仲逸的从五品吗?
  “樊兄,这恐怕不是一般臣子能说的话,我一个外任,即便之前在户部主事任那些交情,也没有超过四品的”。
  李序南是个实在人,向来以书生气重,他不喜攀附,更不愿多走门路,当时去榆林府完全是一个巧合,但没想到却成全了他一桩心愿:远离京城,反倒清静了许多。
  这个忙,李序南还真是帮不。
  仲逸笑道:“樊大哥,莫说别的,在别人看来,我最大的靠山是原礼部尚书袁大人,可你们二人心再清楚不过:兄弟我何时在公事有违背规制的?”。
  显然,在李序南和仲逸看来:这个帮确实帮不,也不能帮。
  否则,未必是为他们的樊兄好。
  相反,有可能此害了他:看看如今那些锒铛入狱的,知道盐务这一块的事儿,有多复杂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