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活捉敌首(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所有人心,他们更愿意称呼仲大人为“大军师”。
  “仲大人,据密探所报:黄沙城那边派两万敌军南下,西沙城、东沙城外,各自一万的兵力,另外五千兵马,去了驻军大营”。
  一名军士再次向仲逸禀明军情,尤其眼下西沙城外一万之余的敌军:进不进、退不退的,似乎在等待什么新的指令。
  仲逸立于城墙之,感受着高处阳光的照耀,仿若一个高手对弈之人,等待着地方走出下一步的棋子。
  “告诉守城的弟兄们,我们按兵不动,同时继续派出轻骑暗哨,加强探查军情,并与东沙城随时保持联络”。
  仲逸再次重复道:“每隔一刻钟,派两名军士去东沙城,同样,每隔一刻钟,会有军士回来禀告军情,一旦回来的人间隔超过两刻钟,马报于本官”。
  “得令,请仲大人放心,保证万无一失”,台阶之,众人齐声回应。
  西沙城一如之前刚刚被占领时的有条不紊、临危不乱,而与之遥相呼应的东沙城,则更加热闹了许多。
  不用说,午后,林宗武也命人备足饭菜,人是铁饭是钢,无论何时,都尽量不能让军士们饿着肚子阵,那样的话,主将便多了一份罪过。
  同样的部署,东沙城也会规律性的向西沙城派传信军士,两城之间的联络从未断,一旦间隔时间过长,立刻调整兵力部署。
  西沙城,不过如此,东沙城,也不过如此,但两者合二为一、相互增援,那非常了不得。
  所谓一加一大于二,是典型的例子。
  很明显,之前,鞑靼之所以失掉这两座城池,是因为没有将二者相互增援的作用发挥出来,才会落得如此不堪一击。
  这个道理,仲逸懂得,林宗武也懂得。故此,他们才如此重视两城之间的联动。
  除此之外,继续南下便是驻军大营。
  连同两座城池之间,除负责传信的军士外,另有锦衣卫校尉穿插于其,确保重大军情不会出现半点闪失。
  西沙、东沙城,连同驻军大营,俨然一个‘三足相撑’的局面:敌军若想合而为之,也只能兵分三路,若想各个击破,则务必要做好其他两处不来增援的准备,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朝廷大军北时间不长,能开创这样一个局面实属不易,而大明军队与鞑靼军在某种意义已形成一种平衡之势,无论那一方,要想打破这个平衡,都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或许在有的人看来,朝廷大军已经取得胜利:从无立足之地,到有了如今的两座城池;从歼敌数千,到歼敌过两万;从不知如何展开战事,到如今同样令敌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只是大多人的看法而已,对仲逸而言,此次难得有一次北的机会,况且,又是师兄在统领军队。
  虽然兵力少了点,但毕竟他能一声令下,这样好的机会,再不做出点成绩来,莫说别的,仅是‘凌云山’这个名号,都不知该如何面对了。
  “给予鞑靼沉重的打击,进而引出东北的女真族,促使朝廷对这二者统一部署,进而能有效解决‘北虏南寇’北方的问题”。
  对此,仲逸早与师兄说过:“要分而治之,尤其女真,一旦处理不妥,后果真的要‘天翻地覆’了”。
  离京后,随军一路北,林宗武听仲逸反复说过很多次,他才明白一个道理:鞑靼可怕,但还有它更可怕的,若是此刻视而不见,将来势必会发生天大的变化,而那个时候,谁也无法扭转乾坤。
  ……
  “启禀林将军,敌军偷袭我驻军大营,结果被英勇千户所等将士们设伏,敌军几乎全军覆没,五千之余的兵力,所剩不足百人”。
  不知过了多久,有军士来报新的军情,说的正是关于驻军大营的消息。
  后来,锦衣卫校尉也传来同样的情报,再次印证,看来是真的了。
  “在这一百多敌军,有不少是将领,其有阿帖木儿”。
  那名军士向林宗武请示道:“此人当如何处置?请林将军示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