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短暂的平静(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军对决,主将的生死安危,甚至一举一动,对全军影响甚大,眼下敌军意图不明,冒然处决了戎一昶,对士气有极大影响。
  “之前不是早说了吗?既然来到北漠,不会让他戎一昶活着回去的”。
  仲逸郑重其事道:“对付他,办法有的是,只是时机未到,还请师兄稍安勿躁,到时,自有你大显身手的机会”。
  林宗武此举也并非仅是因报仇心切。
  相当初,他来北漠与鞑靼决战,结果负了重伤,被当地猎户救下后,送到了无名山,被吴风医好伤势。
  而吴风是戎一昶的属下,那个三番五次盯着兵书不放的人。
  据听说,师父凌云子当年被人陷害才被迫离开军,是这个戎一昶在背后搞的鬼。
  如今,戎一昶又染指兵器军备造假一事,他又是那个背后操控之人。
  看来,此人的强项并非军事务,正是喜欢搞点背后小动作。
  基于以种种,以林宗武的脾气,能忍得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这或许也是仲逸的安排之一。
  师父曾说过:师兄林宗武虽忠勇有加,但若想成为真正为将之人,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首先,是要磨磨性子。
  为官之人,大多都是表面和气、背地较劲,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最后才将所有的手段搬到台面来,这既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也是一贯默认的。
  要想真正在朝立足,仲逸对自己倒似乎并不担心,或者说对自己的担心,远不及于对师兄的担心。
  如今,师兄林宗武已是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佥事,负责宫禁、协助拱卫京师,若是再压不住事儿,武力当先,遇事便是刀剑,那迟早是会出大事的。
  戎一昶与凌云子的恩怨,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自然要问过师父才行。离京之时,朝廷催的紧,仲逸原本是打算回趟凌云山,请示师父的。
  后来,三人干脆商议:他们师兄弟二人先随军背,仲姝即刻去凌云山,请示师父凌云子后,她再来北漠找师兄、师弟。
  ……
  傍晚十分,驻扎在营的将士们闲来无事,晚饭后便三五成群闲聊起来,负责站岗执勤的军士,也不由的竖起耳朵听几句,之后便是一阵阵的笑声。
  众人七嘴八舌,俨然有些茶余饭后之态。不知何时,众人一阵起哄,将一个瘦瘦高高的军士推到了木台之,让他唱那么一嗓子。
  歌声起,众人倒是安静了下来。
  从打好营帐至今,戎一昶每隔一个时辰便派出一队人马前去探查,结果皆是同样的回复:未见敌军来犯的迹象。
  敌军不来犯,我军也不主动进攻,用戎一昶自己的话说:“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他么还不动”。
  两万之余的兵力,离京之时,已备好三月之余的粮草,连同当地驻军、州府衙门的供给,支撑半年不成问题。
  可是,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难道,眼睁睁的看着鞑靼军吗?只是双方的距离拉近了一些?
  若是这样,与呆在京城什么区别?还不如等战事打响,一路北直接阵前交战痛快了。
  对此,戎逸昶也有一番说辞,他向将领们解释道:鞑靼游牧为生,喜动而不喜静,也不善农耕细作,他们存粮不多,所以才来我大明抢掠,眼下正是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而我们粮草充足,这样耗着……
  这番说辞看似有理,终久还是经不住推敲:茫茫北漠,仅是这两万之人的兵力驻扎在此,鞑靼军正是没有粮草了,完全可以策马千里,绕道他处,该怎么抢,还是怎么抢。
  或者,他们纠结更多的兵力,直接将支兵马消灭,连同他们随身携带的这些个粮草,足可支撑数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