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 空前绝后(4 / 5)
“说说看,你对大明以后的路,怎么看?”。
朱厚熜目视方,似乎要看的更远、更清。
当然,这又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微臣斗胆,实话实说了”。
仲逸起身而立,拜道:“未来,我大明还会面临战事,百姓依旧饱受穷苦,奸佞小人还会得势,大明西北、西南依旧不稳,倭国之患,远未结束……”。
“你……,你……”。
仲逸急忙前,欲将朱厚熜扶起,却被他制止道:“你,继续说下去,该怎么办?”。
这个场景,与黄锦当初的预想完全不同,可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继续说下去了。
万一,出现迹了呢?
“微臣以为,首先还是富民,无论大明何时征战,与谁征战?没有足够粮饷是断断不可。只有百姓富足,大军才能得以全胜,驱除外来之敌,让大明立于不败之地,可强国”。
仲逸继续道:“无论倭寇、鞑靼,只要我们永不被战败,他们不敢来再犯,真正的强大,是不可被战败的,真正的强者,敌人自会俯首称臣”。
“还有呢?”。
朱厚熜竟然鼓励道:“慢慢说,反正你已经不止一次顶撞朕了”。
“万岁,有自古贤明的君主,才有敢于直言的臣子,唐太宗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才有了魏征的仗义执言”。
得到准许,仲逸也不再忌惮:“此外,我大明士绅、地主、豪强,他们有大量财物,若是能将一部分用于朝廷,如新开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改进工事、探索新法,用于强军、富民……”。
朱厚熜细细听着,确定自己是清醒的。同时,也让仲逸感觉到他的这种清醒。
“而在朝,那些奸佞之人,尤其不能让宦官掌权,对有严重劣迹的武,永不录用”。
仲逸再次提到战事之:“像俞大猷将军、戚继光将军这样的良将,应该鼓励他们训练新兵、研习新阵法,探索打造新式兵器、火炮”。
这时,朱厚熜突然长长叹口气,仲逸也不敢再说下去了。
细细想来,说的已经够多的了。
顿时,屋一片安静。
“年轻,真好啊……”。
良久之后,犹如隔空传音,朱厚熜的一声感叹,余音久久盘旋在房梁空。
如果还能再来一次,不知这位皇帝,是否还会选择炼丹、青词、不朝……
“朕给你一道旨意,只要有了它,无论大明那个皇帝,那个武大臣,都不能动你,……,当是个免死铁券吧”。
朱厚熜竟起身而来,来到仲逸面前:“你不是喜欢探索吗?朕给你这道旨意,无论富民、强国;无论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无论新式兵器、新阵法,你都可以探索”。
末了,他重重说了一句:“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个新的想法,做法,朝廷也有了新的部署,犹如一股新风,时不时的吹一下,所有人的脑子,也会更清醒一些”。
这次,仲逸是真的哆嗦了。
莫说别的,仅是大明洪武一朝,有免死铁券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真正能靠那东西保住脑袋的,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有了那东西,死的更快。 ↑返回顶部↑
朱厚熜目视方,似乎要看的更远、更清。
当然,这又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微臣斗胆,实话实说了”。
仲逸起身而立,拜道:“未来,我大明还会面临战事,百姓依旧饱受穷苦,奸佞小人还会得势,大明西北、西南依旧不稳,倭国之患,远未结束……”。
“你……,你……”。
仲逸急忙前,欲将朱厚熜扶起,却被他制止道:“你,继续说下去,该怎么办?”。
这个场景,与黄锦当初的预想完全不同,可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继续说下去了。
万一,出现迹了呢?
“微臣以为,首先还是富民,无论大明何时征战,与谁征战?没有足够粮饷是断断不可。只有百姓富足,大军才能得以全胜,驱除外来之敌,让大明立于不败之地,可强国”。
仲逸继续道:“无论倭寇、鞑靼,只要我们永不被战败,他们不敢来再犯,真正的强大,是不可被战败的,真正的强者,敌人自会俯首称臣”。
“还有呢?”。
朱厚熜竟然鼓励道:“慢慢说,反正你已经不止一次顶撞朕了”。
“万岁,有自古贤明的君主,才有敢于直言的臣子,唐太宗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才有了魏征的仗义执言”。
得到准许,仲逸也不再忌惮:“此外,我大明士绅、地主、豪强,他们有大量财物,若是能将一部分用于朝廷,如新开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改进工事、探索新法,用于强军、富民……”。
朱厚熜细细听着,确定自己是清醒的。同时,也让仲逸感觉到他的这种清醒。
“而在朝,那些奸佞之人,尤其不能让宦官掌权,对有严重劣迹的武,永不录用”。
仲逸再次提到战事之:“像俞大猷将军、戚继光将军这样的良将,应该鼓励他们训练新兵、研习新阵法,探索打造新式兵器、火炮”。
这时,朱厚熜突然长长叹口气,仲逸也不敢再说下去了。
细细想来,说的已经够多的了。
顿时,屋一片安静。
“年轻,真好啊……”。
良久之后,犹如隔空传音,朱厚熜的一声感叹,余音久久盘旋在房梁空。
如果还能再来一次,不知这位皇帝,是否还会选择炼丹、青词、不朝……
“朕给你一道旨意,只要有了它,无论大明那个皇帝,那个武大臣,都不能动你,……,当是个免死铁券吧”。
朱厚熜竟起身而来,来到仲逸面前:“你不是喜欢探索吗?朕给你这道旨意,无论富民、强国;无论铁矿、铜矿、盐矿、煤矿;无论新式兵器、新阵法,你都可以探索”。
末了,他重重说了一句:“探索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个新的想法,做法,朝廷也有了新的部署,犹如一股新风,时不时的吹一下,所有人的脑子,也会更清醒一些”。
这次,仲逸是真的哆嗦了。
莫说别的,仅是大明洪武一朝,有免死铁券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真正能靠那东西保住脑袋的,少之又少。
甚至可以说,有了那东西,死的更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