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南北而行(下)(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路南下百余里,罗英终于看到前面一队人马缓缓行走在山道,各种旗帜飘扬,隐约可见一个个大字。
  “何人如此大胆?敢拦截钦差仪仗?”。
  罗英才绕到人群前,立刻有人迎了来,厉声喝道:“拿下”。
  这架势、这气魄,才是真正的钦差规制。
  “慢着,百姓拦截钦差仪仗,或许真有什么冤情,带过来,本官要问话”。
  为首的刑部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对视一眼,吩咐各自属下向后退去,罗英则被带了来。
  “启禀青天大老爷,小的有冤情,天大的冤情”。
  罗英使劲挣脱两名差役控制,向前拜道:“见过二位大人,大人要为我们做主啊”。
  “有何冤情?慢慢说来”,那名刑部侍郎缓缓说道:“=但不能道听途说,要有确凿的证据”。
  好不容易才见到钦差一面,怎么可能错过这次机会呢?
  “青天大老爷,我们这里的府衙、县衙增加赋税名目、加重征税例,百姓们苦不堪言,没有活路啊”。
  说着,罗英掏出信封:“小的所说句句属实,这是当地部分百姓联名签名,请二位大人过目”。
  联名签名?
  两位钦差对视一眼,而后微微点点头。
  “这位壮士,若你所说属实,朝廷自会派人核查,反之,若你信口开河,朝廷也自会严办”。
  刑部侍郎笑道:‘凭你一人之力,为何说榆林府各县皆是如此?难道你一一去过?’。
  罗英郑重其事道:“小的在其他县也有亲戚好友,北边这几个县,皆是如此,想必其他县也好不到那里,这是所有百姓的呼声。若是不信,大人们去榆林府,一问便知”。
  这时,那名都察院左副御史前一步道:“朝廷自有规制,不得随意鸣冤告状,不过,你们说的并非针对某一人,而是增加税赋名目与加重税收例,倒也不为过”。
  末了,他继续道:“我们此次只是路过榆林府,另有差事,但离京时,圣曾有旨意:若所过之处,有当地百姓反映民怨,可做初步核实,确认属实后,再移送其他衙门处置”。
  显然,无论刑部左侍郎,还是都察院副都御史,他们二人更相信------那封书信。
  此前,刑部郎樊予已差人向他们二人捎过话,并道出事情原委。
  此事已得到内阁次辅徐阶、礼部尚书袁炜的重视,他们也分别有所暗示……
  罗英的告状喊冤,已不是他个人的事儿了,更不会是一家之言。
  天下之事,有时凭一张嘴:说你行,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不行,行也不行。
  人是如此,事儿,也是如此。事情,还总的靠人去做。
  具体到眼下,罗英所说之事,只要这位刑部侍郎与左副都御史愿意查,可以查,而且一定能查出端倪来。
  “二位大人如此说,小的放心了,只是,小的一介草民,说出如此大事,难免性命有危。故此,还请二人大人准许小的先行离去,并替小的保密”。
  罗英压低声音道:“小的可将那些同乡联名画押的状纸留下,不知二位大人,意下如何?”。
  还意下如何?有仲逸、樊予、李序南提前部署,结果自然没有多少意外。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为自己安危着想,不为过。只是这面联名签名之人,在过堂时,最好都能前来衙门作证,至少要推出一批代表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