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谈判(上)(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在翰林院出言不逊之前,对于城内外的形势,仲逸心早有部署。
  “鞑靼之所以兵临城下,皆因当初称臣纳贡之事,此事历经多重变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朝廷不许,鞑靼便已出兵相逼,若是此次准许,那成什么了?”。
  仲逸话锋一转:“但鞑靼与我大明,虽有别,但亦有同,民间往来在所难免,此乃天道,不可违”。
  这时,黄锦又担忧起来:“如此一来,那鞑靼岂不是又可肆无忌惮的来我大明掠抢,那祸患更大大了”。
  其实,黄锦所言并非孤例,朝有此想法者,不再少数。
  仲逸则不以为然道:“民间有民间的往来,双档交换、买卖些日用所需,有何不可?大明的丝绸与鞑靼的马匹交换,鞑靼的牛羊皮毛可与大明的茶叶、陶瓷交换,如此既可物有所用,更能促进双方融合,减少隔阂”。
  末了,他着重补充一句:“民是名,兵是兵,匪是匪,若有人借双方互通便利再行掠杀分裂之事--------格杀勿论”。
  哼……
  一声长长的冷笑,朱厚熜淡淡一句:“说了半天,还不是答应了吗,这岂不是……”。
  他大概是想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答应,是有条件的答应;立足于‘打’,且要‘大胜’,是没有条件”。
  仲逸一字一句道:“如果我们败了,不答应也得答应,若我们打赢了,答应则是一种恩赐,如何恩赐,是朝廷说了算,万岁说了算”。
  朱厚熜:……
  “鞑靼子民亦是我大明的子民,此次力战是因他们兵临城下,形势所迫,箭在弦不得不发,但朝廷绝不能将其作为死敌来对待”。
  “但日后北方战事,我们既要防止,更要用之”。
  话已至此,仲逸也无须回避:“如今人人以南方的倭寇,北方的鞑靼为两大敌,对倭贼自不用说,但以微臣之见,北方之敌,不止鞑靼一部”。
  “说下去”,朱厚熜再也沉默不下去了。
  “女真一族,同为北方之患,而其又有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部。其骑射术不亚于鞑靼,兵力、战斗力不亚于鞑靼,加之其所处方位集、组织更为严密,其野心之大,昭然若揭”。
  仲逸也顾不得朱厚熜的脸色,他继续道:“二者皆在北方,各有所属、各有所图,但同为大明之患,一旦合而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当剿之、抚之,更要分而治之”。
  “此乃微臣解鞑靼围城之愚见:既要击之,但不能灭之,留有他们在,正是为了牵制同为北方之患的南女真”。
  末了,仲逸拜道:“微臣所言完毕,请万岁责罚”。
  “这说完了?在翰林院时,你不是说朝有奸臣,奸臣误国吗?”,此刻,朱厚熜却想起这事来。
  “有没有奸臣,一查便知。若查证属实,便是误国”。
  如同当初在督办博野县繆大柱夫妇别杀一案,仲逸心对面圣有一个底线:如果不能将假话一直说下去,那讲真言。
  以朱厚熜的帝王之术,以仲逸一个才入朝廷不久的小小翰林,还有凌云山的谋略之术。
  如此交谈,或许才是二人皆能接受的。
  某种意义说:也算是一种默契吧。
  ……
  当晚,朝廷来了旨意:着翰林院正七品编修仲逸领钦差副使衔,去大同、北直隶、京城等处核查此次鞑靼入京一事。
  但凡所涉及的衙门、武官员等,皆应全力配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