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无知小英子(下)(2 / 3)
孙管事听的一阵聒噪:一群没有见识的闲人,他皱皱眉,缓缓起身去了对面的茶馆:这小老头很会疼自己,从来都是自身带着一小包茶叶,那也是相当不错的。
见孙管事出去躲清静,罗英立刻吩咐两个伙计去当铺后院收拾一番,他满脸笑容向老姜头凑去:“姜伯,你一向估价在行的是玉器、字画,还有古董这些,有个人的画值不值钱,我倒想讨教一番”。
“哦?小英子什么时候也好人墨客这口?懂字画了?”,老姜头一听有人请教,立刻放下手的活:“说吧,谁的画儿?”。
“好像叫阎立本”,罗英挠挠头,再确认一番:“是这个人,听着名字应该是个老头吧,他的画到底怎样?”。
咳咳,老姜头:???
缓和一会,老姜头再次继续问道:“那你说这个‘老头’,他画的是什么?”。
这个不难,罗英爽快的答道:“人像,只是画的是谁,不知道了,好像是个当官的”。
“什么?”,老姜头立刻探过头来,眼睛瞪得老大:“你在那里见过他的画?”。
这么一问,罗英倒是警觉起来:“此事外人并不得知,老姜头不是外人,但此事事关重大,告诉他总归不合适”。
“那里见过?多了去了,街那些摆摊的,什么画不能画”,罗英不以为然道:“今日来当铺的时候,我看到一张,说实话,画的真不怎样……”。
“哦,原来是这样,那是临摹的”,老姜头立刻没了兴致:“模仿别人的画,街那些潦倒人,画出来的画,一两银子也没人要”。
“一两银子?”,罗英撇撇嘴:“嗨,还当是什么厉害人物呢?那个叫阎立本的,看来即便他本人画出来的,那顶多也是百十两银子,哎,确实画的不怎地”。
老姜头收拾着柜台,嘴里自言自语道:“若真是阎立本所画,一万两银子看你小子能买的不?他的经典之作,恐怕不是有银子能买到的”。
“什么,一万两?”,罗英差点从桌掉下来:“姜伯,你休要那我开涮,快告诉我,那个老头平时在京城那一块出入?我是跪三天三夜,也要求他一副画来”。
罗英摆摆手:“不,求一个字也值了”。
“哎,无知的小英子”,老姜头叹口气:“这叫阎立本的是隋唐年间人,距今八九百年,你去找吧?”。
罗英:丢人丢大了,没学问真可怕……
阎立本?这么厉害?
罗英想着:昨晚在药铺那张画肯定不是阎立本的经典之作,不过只要是出自他的手,那怕是随便一画,赠给友人的,那也估计价值连城了。
“腾腾腾”,罗英假装打扫里屋,匆匆来到包房,才进屋便关门。
此刻,他需要冷静一下。
“在当铺,价值八千两的宝石玉石砚台,来人只是要了三两银子。在药铺,价值区区几十两银子的药材里,竟然完好无损的放着一副价值万两银子的画”,罗英感觉自己聪明起来,思路立刻顺了。
之前在蠡县衙门时曾见过各种变相送银子的:什么木匣子里放银锭,书本里夹银票,赌场故意放水输银子之类。
不过这相姓罗的:明修当铺、药铺的‘栈道’,暗渡宝物、金银‘陈仓’的伎俩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大开眼界。
不用说了,这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阴谋,更是一个无硕大的黑洞。
“可是,仲大哥为什么要对这些人下手呢?”,罗英捣鼓了半天,最终还是横下心来:“这么干,听仲大哥的,准没错,当初跟着他是想做点大事。不必一辈子窝在蠡县的县衙里,八十岁之前的生活都能看的出来,多没意思……”。
“阎立本,我今日总算是记住你老人家了”,罗英拍拍脑门:‘哦,不,不是老人家,是古之大贤、大贤……’。
再次来到隔壁的回chu:n'ya0铺,尽管做出一副若如其实的样子,但毕竟有昨晚的事儿,罗英还有些不太自然,好在这一切都未被粗枝大叶的刘小二发觉。
当然,还有那个坐堂郎,他们只是个生意人,没有那明察秋毫、独到的眼光。
“干嘛呢,一大早都未见你出来”,罗英看着柜台的药盒,很快找到了感觉。 ↑返回顶部↑
见孙管事出去躲清静,罗英立刻吩咐两个伙计去当铺后院收拾一番,他满脸笑容向老姜头凑去:“姜伯,你一向估价在行的是玉器、字画,还有古董这些,有个人的画值不值钱,我倒想讨教一番”。
“哦?小英子什么时候也好人墨客这口?懂字画了?”,老姜头一听有人请教,立刻放下手的活:“说吧,谁的画儿?”。
“好像叫阎立本”,罗英挠挠头,再确认一番:“是这个人,听着名字应该是个老头吧,他的画到底怎样?”。
咳咳,老姜头:???
缓和一会,老姜头再次继续问道:“那你说这个‘老头’,他画的是什么?”。
这个不难,罗英爽快的答道:“人像,只是画的是谁,不知道了,好像是个当官的”。
“什么?”,老姜头立刻探过头来,眼睛瞪得老大:“你在那里见过他的画?”。
这么一问,罗英倒是警觉起来:“此事外人并不得知,老姜头不是外人,但此事事关重大,告诉他总归不合适”。
“那里见过?多了去了,街那些摆摊的,什么画不能画”,罗英不以为然道:“今日来当铺的时候,我看到一张,说实话,画的真不怎样……”。
“哦,原来是这样,那是临摹的”,老姜头立刻没了兴致:“模仿别人的画,街那些潦倒人,画出来的画,一两银子也没人要”。
“一两银子?”,罗英撇撇嘴:“嗨,还当是什么厉害人物呢?那个叫阎立本的,看来即便他本人画出来的,那顶多也是百十两银子,哎,确实画的不怎地”。
老姜头收拾着柜台,嘴里自言自语道:“若真是阎立本所画,一万两银子看你小子能买的不?他的经典之作,恐怕不是有银子能买到的”。
“什么,一万两?”,罗英差点从桌掉下来:“姜伯,你休要那我开涮,快告诉我,那个老头平时在京城那一块出入?我是跪三天三夜,也要求他一副画来”。
罗英摆摆手:“不,求一个字也值了”。
“哎,无知的小英子”,老姜头叹口气:“这叫阎立本的是隋唐年间人,距今八九百年,你去找吧?”。
罗英:丢人丢大了,没学问真可怕……
阎立本?这么厉害?
罗英想着:昨晚在药铺那张画肯定不是阎立本的经典之作,不过只要是出自他的手,那怕是随便一画,赠给友人的,那也估计价值连城了。
“腾腾腾”,罗英假装打扫里屋,匆匆来到包房,才进屋便关门。
此刻,他需要冷静一下。
“在当铺,价值八千两的宝石玉石砚台,来人只是要了三两银子。在药铺,价值区区几十两银子的药材里,竟然完好无损的放着一副价值万两银子的画”,罗英感觉自己聪明起来,思路立刻顺了。
之前在蠡县衙门时曾见过各种变相送银子的:什么木匣子里放银锭,书本里夹银票,赌场故意放水输银子之类。
不过这相姓罗的:明修当铺、药铺的‘栈道’,暗渡宝物、金银‘陈仓’的伎俩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大开眼界。
不用说了,这背后是一场巨大的阴谋,更是一个无硕大的黑洞。
“可是,仲大哥为什么要对这些人下手呢?”,罗英捣鼓了半天,最终还是横下心来:“这么干,听仲大哥的,准没错,当初跟着他是想做点大事。不必一辈子窝在蠡县的县衙里,八十岁之前的生活都能看的出来,多没意思……”。
“阎立本,我今日总算是记住你老人家了”,罗英拍拍脑门:‘哦,不,不是老人家,是古之大贤、大贤……’。
再次来到隔壁的回chu:n'ya0铺,尽管做出一副若如其实的样子,但毕竟有昨晚的事儿,罗英还有些不太自然,好在这一切都未被粗枝大叶的刘小二发觉。
当然,还有那个坐堂郎,他们只是个生意人,没有那明察秋毫、独到的眼光。
“干嘛呢,一大早都未见你出来”,罗英看着柜台的药盒,很快找到了感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