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推波助澜(2 / 4)
两家几乎都不约而同的在发展海上贸易,也同时在争夺着奴隶贸易这个暴利行业,偏偏两家还是隔着条海峡相对的邻居。
相同的利益需求,自然导致矛盾。
要不是现在英格兰爆发了内战,说不定英格兰和荷兰人已经开打了。
在海外,英格兰的商船和荷兰的商船,竞争激烈,船主们的关系也很紧张。
“三千支手铳,根本算不了什么,这样好的手枪就算贵点,可也会深得那些贵族、军官还有商人们的喜爱,只要运回去,马上就能出手大赚一笔。”
“那我们是不是再多买点?”
“别急,这才是第一支枪,后面肯定还有更好的枪。”那名红鼻子英格兰商人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他这次来就是要来大汉采购各种军械的,大到战舰、火炮,小到步枪、刺刀,他们都准备大批量采购。
欧洲现在战火未平,法国、西班牙、瑞典、哈布斯堡帝国还在打,而英格兰内战又起。不过这些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正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有战争,自然贩卖军火就是最赚钱的。
大汉的军械闻名西方世界,都知道大汉帝国的军械精良,尤其是他们产能极大。不管需要多少,他们都能迅速的交货,交货准时,货物还好。
一款新式手枪,最后成功的卖出了五万多枝。
五万多枝手枪,也许交给欧洲任何一国,都够他们干上一年其实更久才能交货。但对于大汉帝国的军工产业来说,这仅仅是一张大订单而已。
仓库里已经有不少的现货,剩下的也能马上交货。
在这个时代,唯有大汉才拥有真正的标准化军工生产能力。
欧洲人不论是西班牙还是英格兰,在战争中使用的火枪都还没达到标准化列装,更别提标准化生产了。
现在欧洲各**队的装备,并非由国家统一提供,甚至都不是军队统一提供。绝大多数国家,他们都是在编制下领取经费的各团各营独自采购的。虽然军队通常会指定种类、数量、规格,有时甚至会指定商家,但这种粗放式采购体制,结果还是战场上一团装备了王麻子牌火枪,而二团装备了张三牌火枪,三团又装备了李四牌火枪。
没有统一的形制,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就没法集中生产,没有集中生产,也就难以更好的监控到位。
这样的结果,就是军队作战时,装备的火枪五花八门,口径难以统一,枪弹也无法通用。甚至有许多的次品,就跟大明朝的火器一样,打仗的时候,往往扣动板枪后,砰的一声,没有打死打残敌人,反而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把手指头炸飞了。
而大汉早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生产,统一采购,标准列装。
大汉的标准化,其实也仅是口径和质量方面得到保证,至于零件的完全互换通用和大夫模的精密加工,依然还是难以做到的。可就算如此,大汉的标准化生产,也把欧洲各国的制造甩了十万八千里。
起码大汉的铅弹就能够做到通用,而不需要每个士兵带块铅条,再带个简单的模具,每次空闲时侯还要自己熔化铅条自己加工与自己步枪口径相符的铅弹。要不然,铅弹和步枪就总不匹配。
大汉的军工产业已经能实行初级的流水线标准化作业,零部件也能达到起码的标准化。这就使得大汉的产能大大提高。
产能提高的同时,成本也降低了。
刚才那把手枪也仅是道开胃甜点,虽然运用了不少先进技术,但终究是性价比不高的,难以大规模装备军队。
这就如同中世纪的板甲一样,华丽耀眼,防御性能也确实不错,但就算是骑士也难以人手一套,更别说普通的士兵了。
大汉推出的这款手枪,注定也就是给贵族、军官、富商们用的。
要赚钱,赚大钱,关键还是得量大。
大汉对于欧洲的混战很是乐于看到的,离的太远,大汉插手不进去也不想去插足,但大汉还是能够帮他们提供些武器助助威的。
为了让欧洲各国的乱战打的更乱点,朝廷针对性的研发了一款成本极低,性价比却很高的步枪,准备做为外贸武器大量出口。
“诸位,请看我们最新型的优秀步枪,青龙式燧发步枪。” ↑返回顶部↑
相同的利益需求,自然导致矛盾。
要不是现在英格兰爆发了内战,说不定英格兰和荷兰人已经开打了。
在海外,英格兰的商船和荷兰的商船,竞争激烈,船主们的关系也很紧张。
“三千支手铳,根本算不了什么,这样好的手枪就算贵点,可也会深得那些贵族、军官还有商人们的喜爱,只要运回去,马上就能出手大赚一笔。”
“那我们是不是再多买点?”
“别急,这才是第一支枪,后面肯定还有更好的枪。”那名红鼻子英格兰商人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他这次来就是要来大汉采购各种军械的,大到战舰、火炮,小到步枪、刺刀,他们都准备大批量采购。
欧洲现在战火未平,法国、西班牙、瑞典、哈布斯堡帝国还在打,而英格兰内战又起。不过这些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正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有战争,自然贩卖军火就是最赚钱的。
大汉的军械闻名西方世界,都知道大汉帝国的军械精良,尤其是他们产能极大。不管需要多少,他们都能迅速的交货,交货准时,货物还好。
一款新式手枪,最后成功的卖出了五万多枝。
五万多枝手枪,也许交给欧洲任何一国,都够他们干上一年其实更久才能交货。但对于大汉帝国的军工产业来说,这仅仅是一张大订单而已。
仓库里已经有不少的现货,剩下的也能马上交货。
在这个时代,唯有大汉才拥有真正的标准化军工生产能力。
欧洲人不论是西班牙还是英格兰,在战争中使用的火枪都还没达到标准化列装,更别提标准化生产了。
现在欧洲各**队的装备,并非由国家统一提供,甚至都不是军队统一提供。绝大多数国家,他们都是在编制下领取经费的各团各营独自采购的。虽然军队通常会指定种类、数量、规格,有时甚至会指定商家,但这种粗放式采购体制,结果还是战场上一团装备了王麻子牌火枪,而二团装备了张三牌火枪,三团又装备了李四牌火枪。
没有统一的形制,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就没法集中生产,没有集中生产,也就难以更好的监控到位。
这样的结果,就是军队作战时,装备的火枪五花八门,口径难以统一,枪弹也无法通用。甚至有许多的次品,就跟大明朝的火器一样,打仗的时候,往往扣动板枪后,砰的一声,没有打死打残敌人,反而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把手指头炸飞了。
而大汉早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生产,统一采购,标准列装。
大汉的标准化,其实也仅是口径和质量方面得到保证,至于零件的完全互换通用和大夫模的精密加工,依然还是难以做到的。可就算如此,大汉的标准化生产,也把欧洲各国的制造甩了十万八千里。
起码大汉的铅弹就能够做到通用,而不需要每个士兵带块铅条,再带个简单的模具,每次空闲时侯还要自己熔化铅条自己加工与自己步枪口径相符的铅弹。要不然,铅弹和步枪就总不匹配。
大汉的军工产业已经能实行初级的流水线标准化作业,零部件也能达到起码的标准化。这就使得大汉的产能大大提高。
产能提高的同时,成本也降低了。
刚才那把手枪也仅是道开胃甜点,虽然运用了不少先进技术,但终究是性价比不高的,难以大规模装备军队。
这就如同中世纪的板甲一样,华丽耀眼,防御性能也确实不错,但就算是骑士也难以人手一套,更别说普通的士兵了。
大汉推出的这款手枪,注定也就是给贵族、军官、富商们用的。
要赚钱,赚大钱,关键还是得量大。
大汉对于欧洲的混战很是乐于看到的,离的太远,大汉插手不进去也不想去插足,但大汉还是能够帮他们提供些武器助助威的。
为了让欧洲各国的乱战打的更乱点,朝廷针对性的研发了一款成本极低,性价比却很高的步枪,准备做为外贸武器大量出口。
“诸位,请看我们最新型的优秀步枪,青龙式燧发步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