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关于烧玻璃,其实这玩意也是要看时代的。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就能烧制铅钡玻璃了,跟西方的钠钙玻璃不是同源,要添加铅和钡作为助溶剂,这样造出的玻璃价格昂贵不说,受热性还不好,只能当首饰和观赏用品。汉代以后,中国就大量从西方进口玻璃制品,北魏时掌握了吹玻璃的技巧,然后诞生了高铅玻璃和碱玻璃。
  《北史·大月氏传》记:“世祖(太武帝))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可见只要有工匠方法,那时就能生产出透明度相当高的玻璃器了。然而到隋唐时,传世的玻璃器,就有釉彩刻纹、压膜贴花,描金等等工艺,精致度完全不输现代制品。到了宋代,民间也开始有玻璃作坊,只有非常贵重的进口珍品,才会被供奉入地宫。到了明代,玻璃完全就贱了,也就很少有玻璃制品陪葬了。
  所如果穿越到宋以前,烧玻璃还算门暴利行业,就是工艺和火温比较讲究。到了宋后,真不一定能拼过当时匠人的制作技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