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8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接下来的话,司马道福没有明说,却比实言更令人恐惧。
  司马曜站在原地,脸色惨白如纸。僵硬的转过头,目送司马道福渐渐远去,掌心早被冷汗浸透。
  回到华林园,想到明日的禅位大典,司马曜辗转反侧,夜至三更仍没有半点睡意。心情实在烦躁,干脆起身下榻,抓起摆在榻前的香炉,狠狠砸了出去。
  声响传出,立刻有宦者前来查看。
  司马曜没有力气再砸,瘫坐在地许久,不理门外的宦者询问,起身翻出竹简和刀笔。他改变主意,不去临海,留在建康!
  纵然要在新帝的眼皮子底下,活得注定憋屈,总比被司马道福派人取命要强上百倍。
  皇位已经没了,总要保住脑袋。
  司马曜苦笑一声,酝酿片刻,落下第一笔。
  殊不知,这份请求成全了他,却坑了司马氏全族。
  作为改朝换代之后,唯一有王爵之人,他主动上请留在建康,决心不出都城,余下的诸侯王如何能继续在外?为消除新帝猜疑,必定要跟随上表,表示移居建康之意。
  对桓容而言,无需费脑筋安排就能成事,倒也算是意外之喜。
  身为源头的司马道福,压根没想到几句话就会带来这种效果。事实上,她话中的恨意不假,真的动手却不太可能。
  最重要的一点,桓容未必乐见司马曜暴-死。司马道福托庇于桓氏,自然不可能背其令行事。
  奈何司马曜明显被吓破胆,脑子转不过弯,任凭谁和他说“司马道福不过是嘴上说说,并不会采取实际行动”,他都不会相信,反而会疑心是在害他。
  于是乎,做皇帝三年,司马曜没留下什么好名声,反而是退位之后,被史官记录为“明大义”,着实是一种讽刺。
  黎明时分,奏请终于写好。
  司马曜一夜没睡,眼下挂着两个黑眼圈,精神反而有几分亢奋。
  听到门外的脚步声,见到宦者和宫婢捧上的深衣和发冠,司马曜放下刀笔,任凭宦者为他更衣梳发。
  “请陛下先至太极殿,再往禅让台。”
  司马曜挥开宦者,亲自整理过腰带,将竹简收入怀中,道:“带路吧。”
  “诺!”
  台城外,以郗愔和谢安为首的百官齐往青溪里,迎新帝入主太极殿。
  这样的场面。同司马昱登基时依稀仿佛。
  不同的是,为首之人由桓大司马变成郗丞相,来迎的群臣的之中,侨姓虽然为主,吴姓已有渐起之势。
  青溪里外,士卒立于道路两旁。
  王虎生和毛安之分率一队殿前卫,护卫在天子大辂左右。
  百姓陆续从家中涌出,拥挤在路边,摩肩继踵,挥汗如雨。见到桓容出现的那一刻,先是一阵沉默,继而响起一阵欢呼之声,似能震破天际。
  见到这一幕,文武群臣面上未显,心中各有思量。
  被无数道视线笼罩,桓容始终镇定自若,没有半点紧张。登上大辂之后,挺直背脊立在车栏前,双臂平举,深深揖礼。
  刹那之间,嘈杂声尽数远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