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来就是人才不充裕。
  别看盱眙的户数超过盐渎,又捡到倔老头这个大漏,但因同燕国接壤,出产的多是孔武有力的汉子,想找几个荀宥钟琳乃至贾秉一类的谋士,实在很有难度。
  几经考虑,桓容决心办学,人才从娃娃抓起。
  若非此时不宜张贴标语,恐会惊世骇俗,桓容肯定会派人在城内各处刷漆,并且拉起横幅:多生孩子多开荒,生活富裕奔小康!
  华夏标语之精深,未能穷尽也。
  荀宥和钟琳很能体会桓容的心情,后者刚提出办学,两人就拍案叫好。
  在桓容思考大框架的时候,两人已拿出具体方针,连办学的地点和师资力量一并解决,只需桓容签字盖印,不超过半月,学院就能在盱眙开张。
  “是为官学,即无需学资。每日一膳,夏授单衣,冬授裘袄。”
  看着纸上的几行大字,桓容眨眼,再眨眼。不是深知两人底细,九成会以为遇上穿-越-同胞。
  “明公再往后看。”钟琳笑道。
  桓容挑眉,又翻过一页。
  只见上面陈列数项,可归纳总结为一个中心思想:凡自官学毕业的生员,需牢记刺使德政。
  没有桓容,就没有官学,没有官学,他们就不能读书认字,学得一门求生本领。故而,毕业之后,最好能投身幽州建设,方不负这份恩德。
  若是反其道行之,投靠到桓容的敌对阵营,甭管才学多高,略微放出口风,名声都会降到谷底。
  这和半路投靠的人才完全不同。
  他们的一切都是桓容给予,反过来和桓容为敌,绝对的忘恩负义,世人的口水都会将他们淹死,家人族人亦不屑与之为伍。
  当然,真是不要名声的小人,肯定不会在乎这些。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知晓感恩,也晓得礼义廉耻。
  不要十成,只要七成的学子留在幽州,桓容再不愁无人可用。那些离开的幽州的,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成为桓刺使刷声望的途径。
  而他需要付出的,不过是绢布铜钱而已。
  桓容放下书册,咬住腮帮。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千万别仗着熟悉历史就和古人玩阴谋手段,尤其是乱世中的谋士。
  比心智比狠辣,比果决比刚毅,真心只有被碾压的份。
  不等桓容感叹完,袁峰放下吃到一半的炸糕,开口道:“阿兄,如果办起官学,我可否入学?”
  桓容诧异转头,见袁峰不是随便说说,不禁眉心微蹙。
  “为何?”
  一个高考满分的学霸偏要到小学里深造,这不是欺负人吗?
  “我没有兄弟姊妹,自懂事以来,身边只有保母和婢仆。”
  简言之,没有小伙伴,很是寂寞。
  荀宥和钟琳互看一眼,同时皱眉。
  换做别人,或许能被这个理由说服,但两人从未将袁峰视为寻常孩童,都以为这是对方的一种试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