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样的,没有他在帐中,桓容独自来见桓温,未必有当众开口的机会。甚至可能会被颠倒黑白,以冒犯军令惩处。
  不是他们低估桓大司马的人品,换成任何人,遇上这样的坑,为了自保,都会做出类似的反应。
  桓冲等人原本不想蹚这趟浑水。
  然而,流言中涉及的“调兵”和“军令”却引起了他们的疑心。听闻桓熙手握调兵令,可以调动任意一支军队,不限数量,众人终于坐不住了。
  这不仅是桓容的问题。
  假设今日是场局,桓容被按军令处罚,下一个会轮到谁?
  古人擅长脑补。
  有人甚至觉得桓大司马举兵北伐是个幌子,为的就是把他们引来兖州一网打尽,顺势派人接收地盘。
  想到这里,哪怕是桓冲都冒出一头冷汗。
  天家无父子,权利面前无亲情。
  别提什么亲兄弟,桓秘就是先例。兄弟中最有才的一个,被桓大司马打压成什么样?
  桓冲能出任江州刺使,是因为对兄长“忠心”。如果哪天桓大司马不再相信这份忠心,恐怕他的下场未必比桓秘好上多少。
  亲兄弟都这么想,遑论他人。
  知晓桓容押着桓熙来见桓大司马,众人不再犹豫,不约而同来到主帅营帐。
  随着流言的酝酿发酵,事情的影响开始扩大,不再局限于桓氏父子兄弟的较量,而是牵涉到整个北伐大军,容不得桓大司马护短,随意而为。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桓容虽未光脚,比起桓大司马,照样能豁出去拼上一回。
  见到桓冲等人出现,桓大司马眉心皱川字,心中思量几个来回,和郗超对视一眼,当下悚然。再看立在帐中的桓容,不由得生出一丝忌惮。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小看了这个儿子。
  以桓冲和袁真为首,参加北伐的刺使郡守陆续入帐。
  桓大司马不能将人赶走,只能僵着表情请众人落座。
  郗超身为参军,位次一让再让,最后被挤到末尾。没了座位,干脆立到桓温身侧,皱眉不语。
  桓容没急着继续向下说,而是先向在场诸人见礼。
  比官位,他最小。
  论年龄,他也是最小。
  这时客气点,未必能得着好处,好歹不会得罪人。
  桓冲是他叔父,已是知天命之年,却是须发浓黑,面容刚正。不笑的时候,眼角连条皱眉都没有。身材高大,至少八尺有余,配上玄色深衣,当真是英俊不凡。
  换成后世的话,百分百英俊型男,秒杀级别。
  袁真坐在郗愔下首,单看面相,并不好推测年龄。相比硬朗俊美的桓氏兄弟,他更有一种文人的儒雅,不怪能和郗愔交好。
  视线掠过为首二人,再看余者,有耳顺半百之岁,银发银须,一派仙风道骨,也有不惑而立之年,晬面盎背,夭矫不群。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