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仕(士) 第5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立长,即年长优先。黎池是黎右侍郎黎镜的族人,而黎镜又是大皇子阵营的人,按理说黎池应该支持‘立长‘。
  但是,先不说黎池已经算是赵俭阵营的人了,就是抛开这些不说,黎池本人就单纯地不想站大皇子阵营。
  因为大皇子之前的手段,实在有些小家子气。相比起来,黎池还是觉得赵俭这人更加适合当一个皇帝,不缺心计,却又心胸宽阔能容人。
  所以这第一问:何人可为储君,黎池的答案是‘贤者可为储君‘。
  这里的这个‘贤‘字,黎池打算将他引申开来,解释为‘贤能‘,即有能力、有实力。
  而实力,就能够包括很多了。性格方面,仁和宽容的同时又要能杀伐果断;语言表达方面,不说能言善辩,但至少不能木讷,要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能够说服朝臣;身体条件方面,要身强体壮能担得起一国社稷的重担……
  ……
  第二问,储君当如何选拔?
  这个问题,必然是不能回答成‘百臣举荐、百姓信服‘这样子的。
  如果这样回答,皇帝看到了不得气死?怎么!想将朕给架空吗?
  黎池忽然想起前世历史中惨烈的‘九龙夺嫡‘,最终的胜出者雍正帝有感手足相残的惨烈,于是设立了‘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继承人的人选写下后,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等皇帝死后再由顾命大臣取出,拥簇新皇登基。
  或许,这个选拔制度可以借鉴借鉴?
  秘密立储制,能避免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而发生残酷争斗,又能避免皇子间结党营私形成权力集团,能够有效地稳定政局。
  或许现在已经形成的以皇子为中心的权力集团,会对这个秘密立储制不满。但皇帝本人,却是绝对会非常满意的。
  秘密立储制,使储君的册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上,无人可对皇帝置喙。
  想到这里,黎池思维一顿。
  这会不会影响到赵俭?这个立储制会不会不利于他争夺皇位?
  但最终,黎池还是选择了以‘秘密立储制‘,作为第二问的作答核心要点。
  因为虽然从目前看来,据说大皇子赵义和三皇子赵俭,是那皇位的最有力竞争人选,可能也还有几个暂时蛰伏的皇子。明面上看起来,这秘密立储制是将储君人选,从现有的最可能的大皇子和三皇子身上,变成了所有皇子皆有可能,这是分薄了赵俭的继位可能。
  但是实际上呢?秘密立储制,是只要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就能继位。可比之前要与兄弟争夺、要赢取朝臣的支持,要简单的多了。而且,赵俭从小到大都深得圣心,他本就是占便宜的。
  ……
  第三问,储君应当做甚么?
  这一问,比较好回答。
  无非就是比照着皇帝应该做甚么,然后弱化后套用在储君身上。
  比如,学识渊博方能不被奸佞蒙蔽,那储君就该多读书、多学知识;身强体壮方能担得了重担,那储君就该勤练骑射、锻炼身体;知民间疾苦方能体恤百姓,那储君就当去了解百姓艰苦……
  ……
  黎池在心里有个大概方向之后,才用眼角余光去观察与他同排的左边考生。
  因为不敢动作太大,怕被监考官们认为是在偷瞄作弊,再加上座位间相隔在三米之外,黎池只能大概看到邻座考生正枯坐着。
  看来这次殿试的考题,真的是把在场考生都难住了。
  黎池收回眼角余光,又开始在心里再打一遍腹稿。要阐述的论点对策,要用到的论据以及文章层次架构等,这些都要想清楚。黎池花了两刻钟的时间,把这些全都想过一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