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2 / 4)
他叹了口气,“既然不能改,那就一切从简,切记不可铺张。”
终于等到下朝,杨佑松了口气,等到百官走后又重新回到了宣政殿。
()
他始终想着那个做到一半的梦境,他只看到了杨焰的前半生。
后面一定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杨佑屏退了宫人,一人趴在御座上,闭上了眼睛。
或许是因为这一次的动作带着强烈的目的,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次入睡。
杨佑有些失望地枕在自己的手臂上,虽然没有梦见,但杨佑读过史书,可以大概推测后来的内容。
高祖杨烁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韩王受封一字并肩王,兄弟二人共享江山。
高祖改善民生,轻徭薄赋,止干戈,定天下。
杨烁对百姓来说或许是极好的皇帝,对百官来说可不是。他的太子杨泽十分年幼,又柔仁善弱。而他的手下都是跟着他征战天下的猛将,他为了皇朝的安稳,也为了杨泽能够顺利接过担子,不断地削减武将的权力,甚至杀了许多开国功臣。
杨烁统一天下后的第五年,即上元五年,当初他手下的二十七名大将,除了韩王杨焰,其余二十人被杀,三人流放,仅留下擅长防守的三名将领守卫北方防线。
杨焰的一字并肩王最后也成了一个虚职。
杨佑试图揣测杨焰的心理,从仅有的梦境片段来看,他性格光明磊落,重情重义。
他一定因为种种原因和杨烁有了冲突,或许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哥哥变得如此冷血。
()
上元五年之后,韩王杨焰深居简出,不再参与朝政。
按理来说这样发展下去,杨焰虽然不得意,但也能有个善终。
两年后,也就是上元七年,史书没有更多的记录,仅仅说韩王杨焰和属下在府中谋反,高祖派人查抄韩王府,查出了甲胄三千副。
韩王被诛,灭三族。
鉴于他是皇室,基本上被杀的都是韩王妃的族人。
从此之后,韩王就在史书上消失了。
唯有最后一段记录,是在高祖本纪的最后。
()
高祖死前,念及此生功业,特意赦免当年的二十七将,让他们随葬皇陵。
那些沉睡的尸骨被唤醒,重新装入了华丽的棺椁,送进了帝陵。
()
史书没有记载敖宸,也没有记载韩王为何谋反,敖宸身上的阵法又是怎么设下的。
杨佑想起陆善见说过,以敖宸的力量,没人可以强迫他,所以一定是敖宸自己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和齐国绑在一起。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返回顶部↑
终于等到下朝,杨佑松了口气,等到百官走后又重新回到了宣政殿。
()
他始终想着那个做到一半的梦境,他只看到了杨焰的前半生。
后面一定还有更重要的内容。
杨佑屏退了宫人,一人趴在御座上,闭上了眼睛。
或许是因为这一次的动作带着强烈的目的,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再次入睡。
杨佑有些失望地枕在自己的手臂上,虽然没有梦见,但杨佑读过史书,可以大概推测后来的内容。
高祖杨烁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当上了皇帝,韩王受封一字并肩王,兄弟二人共享江山。
高祖改善民生,轻徭薄赋,止干戈,定天下。
杨烁对百姓来说或许是极好的皇帝,对百官来说可不是。他的太子杨泽十分年幼,又柔仁善弱。而他的手下都是跟着他征战天下的猛将,他为了皇朝的安稳,也为了杨泽能够顺利接过担子,不断地削减武将的权力,甚至杀了许多开国功臣。
杨烁统一天下后的第五年,即上元五年,当初他手下的二十七名大将,除了韩王杨焰,其余二十人被杀,三人流放,仅留下擅长防守的三名将领守卫北方防线。
杨焰的一字并肩王最后也成了一个虚职。
杨佑试图揣测杨焰的心理,从仅有的梦境片段来看,他性格光明磊落,重情重义。
他一定因为种种原因和杨烁有了冲突,或许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哥哥变得如此冷血。
()
上元五年之后,韩王杨焰深居简出,不再参与朝政。
按理来说这样发展下去,杨焰虽然不得意,但也能有个善终。
两年后,也就是上元七年,史书没有更多的记录,仅仅说韩王杨焰和属下在府中谋反,高祖派人查抄韩王府,查出了甲胄三千副。
韩王被诛,灭三族。
鉴于他是皇室,基本上被杀的都是韩王妃的族人。
从此之后,韩王就在史书上消失了。
唯有最后一段记录,是在高祖本纪的最后。
()
高祖死前,念及此生功业,特意赦免当年的二十七将,让他们随葬皇陵。
那些沉睡的尸骨被唤醒,重新装入了华丽的棺椁,送进了帝陵。
()
史书没有记载敖宸,也没有记载韩王为何谋反,敖宸身上的阵法又是怎么设下的。
杨佑想起陆善见说过,以敖宸的力量,没人可以强迫他,所以一定是敖宸自己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和齐国绑在一起。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