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节(3 / 4)
士徽、士匡被李通追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一路狂奔,逃到萌渚岭,正当他以为上了岭就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消息传来,因兵力不足,富川、谢沐先后被黄盖攻克,萌渚岭虽然还在手中,退路却已经断绝。
士徽、士匡欲哭无泪,士气崩溃,将士们丢盔弃甲,逃入山林,转眼之间,士徽、士匡身边只得下几百人,饥肠漉漉,心无斗志。
李通率部追了上来,几乎没费什么力气,斩士徽、士匡。
孙翊接到李通大获全胜的消息,随即率部逼向灵关。留守灵关的吴巨听到刘繇阵亡的消息后,立刻放弃了灵关,一路后撤到郁林境内,逃得比兔子还快。
孙翊收复灵关,停止前进,召李通、黄盖相见,把酒言欢。
第2391章 成长
灵渠之畔,孙翊负手而立,遥望南方,心潮澎湃。
这一战打得顺畅,除了泉陵出了点小麻烦之外,几乎不出诸葛亮的谋划,可谓是算无遣策。不仅实现了预期目标,而且得到了李通和黄盖的拥护。
立下大功的李通怨气全消,小胜一场的黄盖也一洗晦气,重展眉头,正在不远处和一众僚佐痛饮畅谈,笑声朗朗,比灵渠之水还要清亮。
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战事告一段落,孙翊的雄心壮志却刚刚开始,他看着远处,久久未语。
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
“孔明。”孙翊转身,举起手中的酒杯。“我敬你。”
诸葛亮双手捧杯。“不敢。将军言重了,为将军谋划,本就是军师的职责所在。”
“感觉如何?”孙翊一饮而尽,笑盈盈地说道。
诸葛亮也喝完酒,想了想,笑道:“痛快。”
孙翊面带微笑,又道:“想不想继续痛快下去?”
诸葛亮笑而不语。他知道孙翊不死心,又想劝他了。不过说实在的,他也的确有些心动。
处理军务和处理政务的感觉完全不同,政务不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再好的决策,执行的结果总会有些偏差,中间还会有无尽的扯皮、交涉,军务则不同,军令如山,一旦下达,各部执行,胜负立判。更重要的是政务不像军务这么紧张,这么刺激。泉陵危急的消息传来时,他紧张得直冒汗。刘繇退走的那一刻,他浑身轻松,如逢大赦。当李通阵斩刘繇的消息传来,他心里的畅快更是无法言表。
但他不能轻易答应孙翊。孙翊是吴王的弟弟,将来肯定是一方诸侯,他现在虽说是孙翊的军师,却还是吴王之臣,交通诸侯是大忌。他不是陆逊,陆逊是孙尚香的夫君,无须忌讳,他却必须恪守臣节,不能让孙策起疑。
见诸葛亮不说话,孙翊眼珠转了转,又道:“孔明,我听说,大王对你的期许是政务?”
诸葛亮点点头,明知孙翊是刺激他,心情还是不太好。从政是他自己选的,却并非完全自愿,他真正的愿望是出将入相,只是在文武分途的形势下,他只能这么选。孙策也知道他的遗憾,这次让他暂时兼任孙翊的军师,或许就有补偿他的意思。过了这段时间,孙策肯定会安排专职的军师来。
追随孙翊也许可不分文武,可是孙翊将来是坐镇一方,还是裂土封国,封国又能封多大的国,现在还说不准,他自然不会轻易松口。
“那你可能会成为杨德祖的继任。”孙翊说着。
诸葛亮笑笑。“将军谬赞,愧不敢当。杨德祖三公之后,高第子弟,且才华过人,我岂能和他相比。万一天幸,能继他之后,足慰平生。”
“孔明,你太谦虚了。你们都是一时才俊,不相上下。你的门户虽略逊一筹,可是大王用人,何尝在乎过门户?张相不过一布衣,大王当年不是一样派人去请。再说了,你出自军师处,也算是大王门生,这可比什么三公强多了。我觉得,你最大的不足在年纪,你若是再长几岁,或者再小几岁,那就完美了。”
诸葛亮心中一动,随即明白了孙翊的意思。他比杨修小六岁。以杨修的功绩才华,很可能是要做满两任十年的首相的,如此一来,他就只有一任的机会。
“将军,那可是三十年后的事,说亦无用。将军不妨考虑一下眼前的事吧。”诸葛亮笑着举杯。“此战过后,想必将军的右都护已经有一半入手,接下来是进入交州,还是另选一方,还要看大王的安排,将军当有准备,及时进言。”
孙翊哈哈大笑。他听出了诸葛亮的言外之意,这件事最后还是要由王兄决定。
听到孙翊的笑声,黄盖端着酒杯走了过来,躬身致意。孙翊不敢怠慢,连忙还礼。黄盖是孙坚旧部,他小时候没少缠着黄盖。
“二将军,何事这么开心?” ↑返回顶部↑
士徽、士匡欲哭无泪,士气崩溃,将士们丢盔弃甲,逃入山林,转眼之间,士徽、士匡身边只得下几百人,饥肠漉漉,心无斗志。
李通率部追了上来,几乎没费什么力气,斩士徽、士匡。
孙翊接到李通大获全胜的消息,随即率部逼向灵关。留守灵关的吴巨听到刘繇阵亡的消息后,立刻放弃了灵关,一路后撤到郁林境内,逃得比兔子还快。
孙翊收复灵关,停止前进,召李通、黄盖相见,把酒言欢。
第2391章 成长
灵渠之畔,孙翊负手而立,遥望南方,心潮澎湃。
这一战打得顺畅,除了泉陵出了点小麻烦之外,几乎不出诸葛亮的谋划,可谓是算无遣策。不仅实现了预期目标,而且得到了李通和黄盖的拥护。
立下大功的李通怨气全消,小胜一场的黄盖也一洗晦气,重展眉头,正在不远处和一众僚佐痛饮畅谈,笑声朗朗,比灵渠之水还要清亮。
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战事告一段落,孙翊的雄心壮志却刚刚开始,他看着远处,久久未语。
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
“孔明。”孙翊转身,举起手中的酒杯。“我敬你。”
诸葛亮双手捧杯。“不敢。将军言重了,为将军谋划,本就是军师的职责所在。”
“感觉如何?”孙翊一饮而尽,笑盈盈地说道。
诸葛亮也喝完酒,想了想,笑道:“痛快。”
孙翊面带微笑,又道:“想不想继续痛快下去?”
诸葛亮笑而不语。他知道孙翊不死心,又想劝他了。不过说实在的,他也的确有些心动。
处理军务和处理政务的感觉完全不同,政务不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再好的决策,执行的结果总会有些偏差,中间还会有无尽的扯皮、交涉,军务则不同,军令如山,一旦下达,各部执行,胜负立判。更重要的是政务不像军务这么紧张,这么刺激。泉陵危急的消息传来时,他紧张得直冒汗。刘繇退走的那一刻,他浑身轻松,如逢大赦。当李通阵斩刘繇的消息传来,他心里的畅快更是无法言表。
但他不能轻易答应孙翊。孙翊是吴王的弟弟,将来肯定是一方诸侯,他现在虽说是孙翊的军师,却还是吴王之臣,交通诸侯是大忌。他不是陆逊,陆逊是孙尚香的夫君,无须忌讳,他却必须恪守臣节,不能让孙策起疑。
见诸葛亮不说话,孙翊眼珠转了转,又道:“孔明,我听说,大王对你的期许是政务?”
诸葛亮点点头,明知孙翊是刺激他,心情还是不太好。从政是他自己选的,却并非完全自愿,他真正的愿望是出将入相,只是在文武分途的形势下,他只能这么选。孙策也知道他的遗憾,这次让他暂时兼任孙翊的军师,或许就有补偿他的意思。过了这段时间,孙策肯定会安排专职的军师来。
追随孙翊也许可不分文武,可是孙翊将来是坐镇一方,还是裂土封国,封国又能封多大的国,现在还说不准,他自然不会轻易松口。
“那你可能会成为杨德祖的继任。”孙翊说着。
诸葛亮笑笑。“将军谬赞,愧不敢当。杨德祖三公之后,高第子弟,且才华过人,我岂能和他相比。万一天幸,能继他之后,足慰平生。”
“孔明,你太谦虚了。你们都是一时才俊,不相上下。你的门户虽略逊一筹,可是大王用人,何尝在乎过门户?张相不过一布衣,大王当年不是一样派人去请。再说了,你出自军师处,也算是大王门生,这可比什么三公强多了。我觉得,你最大的不足在年纪,你若是再长几岁,或者再小几岁,那就完美了。”
诸葛亮心中一动,随即明白了孙翊的意思。他比杨修小六岁。以杨修的功绩才华,很可能是要做满两任十年的首相的,如此一来,他就只有一任的机会。
“将军,那可是三十年后的事,说亦无用。将军不妨考虑一下眼前的事吧。”诸葛亮笑着举杯。“此战过后,想必将军的右都护已经有一半入手,接下来是进入交州,还是另选一方,还要看大王的安排,将军当有准备,及时进言。”
孙翊哈哈大笑。他听出了诸葛亮的言外之意,这件事最后还是要由王兄决定。
听到孙翊的笑声,黄盖端着酒杯走了过来,躬身致意。孙翊不敢怠慢,连忙还礼。黄盖是孙坚旧部,他小时候没少缠着黄盖。
“二将军,何事这么开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