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小桥突然反应过来,顿时满脸通红,松开手,双手捂脸,转身跑了。大桥也很不好意思,转身去追小桥。袁衡忍着笑,站在一旁,瞋了孙策一眼,想说什么,却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孙策挽着袁衡的手,慢慢向大帐走去,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散去。袁衡感受到孙策的心情,悄悄问道:“大王是担心王允的事?”
  孙策点点头。“是啊,现在想来,还是太小心了些,如果坚持一下,是可以掘他坟的。”
  “大王不必如此,和逝者生气,气坏了身体,不值当。反正他们都下了黄泉,由他们自己处理吧。以先父的脾气,绝不会轻饶了他。”袁衡轻轻抚着孙策的手臂,安抚孙策,沉吟片刻,又道:“大王生气,恐怕还有另外的原因吧?”
  孙策扭头看看袁衡,袁衡抿嘴而笑。“是不是觉得诸臣有意欺瞒,未能将并州情况如实禀报,以致大王误判?”
  孙策心中一动。他心情不好的确有这方面原因。他对并州世家的了解不深,可是军师处、军情处的人也不清楚?他们不约而同的保持沉默,就连郭嘉都没有提醒他,显然是有共识,希望促成并州投降,结束战事。说得轻一些,这是集体无意识,说得重一些,这是联手对付他,对付江东系。
  袁衡是当事人,就连她也直到现在才说,其他人可想而知。
  “这么说,倒是我错了?”
  “大王没有错。大王只是站得太高,走得太快,别人都跟不上了。”
  孙策扬了扬眉,笑着摇摇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好高骛远,一意孤行……”
  “大王,妾岂会如此说大王?”袁衡娇嗔着晃了晃孙策的手臂。
  “那你想怎么说?”
  “妾只希望大王能缓一缓步伐,稍作休息。别人不清楚,妾可是看着大王这十多年的辛苦。如今大事已定,只剩西南一隅,大王不妨稍作休整,养精蓄锐,然后一鼓作气,平定天下。交州偏处岭南,益州自守之地,何时攻取,并不影响大局。光武帝当年也是称帝多年后才取陇望蜀的,大王又何必急在一时。”
  孙策伸手指指袁衡。“我知道了,你想做皇后了。”
  袁衡也不否认。“岂止是妾,等着攀龙附凤的人多着呢,谁不希望大王更进一步,他们也能封妻荫子,加官进爵?”
  孙策哈哈大笑,明白袁衡所言属实,等着他登基称帝的人太多了,吴国再强大,他这个吴王毕竟也只是王,不是皇帝,何况旁边还有一个蜀王呢。之前因为并州未下,迁都的事无从说起,如今并州愿降,迁都的事可以提上日程,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
  都城迁离建业,受损的只是江东系,受益的却是绝大多数人。就连江东系也不是一无所得,他若登基为帝,江东系必然成为新朝最大的实力派,不知道要出现多少豪门大户。
  这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
  第2384章 新都城
  作为西汉初年最杰出的理论家,贾谊为汉武帝时代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他本人却仕途坎坷,英年早逝,原因何在?
  原因很多,却有一点是共识:明于大势,昧于人心。或者简单地说,太年轻,书生气。他只看到了宏观层面的帝国危机,看不到微观层面的人心向背,触到了周勃等老臣的利益。
  来到这个时代,孙策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太理想化,不要太追求完美,但事实证明,思维惯性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他对称帝的不热心,他对战事进程的刻意把控,都源于他避免受挫的心理预期。
  即使他也明白,完美是不存在,挫折迟早会来。
  登基称帝的事在去年年底就开始讨论,眼看着又过了一年,还没有定论,他不急,别人急,以至于一向不主动议政的袁衡都开口提醒。不管是她个人的意见,还是别人借她之口,又或是兼而有之,都足以说明文武众臣已经迫不及待的希望他再进一步,不想再等了。
  违众者不祥。他一心要做个引导者,而不是满足于一言九鼎的独裁者。就算是独裁者,如果无视手下的利益,最后也会成为孤家寡人,独而不裁。
  他不想落到那种地步。
  孙策很快就召集张纮、虞翻、朱儁、蔡邕、黄琬等人议事,主要议题有两个:定都何处,朝廷架构如何设置。虽然他没有提登基,可是张纮等人都清楚,孙策这是正式考虑登基称帝的问题了。
  朝廷架构的事好办,一直在准备,绝大部分人选都已经确定了,只等公布。都城定在何处,却有不少的分歧。
  去年刚刚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关中、河东、河内还没入手,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洛阳并非最佳选择,默认的都城首选还是建业。一年过去,形势发展太快,关中、河内、河东入手,并州眼看着也要平定,洛阳便成了都城的首选。不管是地形还是心理惯性,洛阳都比建业更合适。
  虞翻不同意,理由也很充足,自董卓乱政以来,洛阳受损严重,已经成为废墟,修复起来绝非一日之功,就算把所有的事都停下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至少也要一年时间,甚至更久。城池、宫殿修复了,还需要周边有足够的户口,往少了说,也要三五十万户,这么多人迁居,也是一个大工程,在洛阳周边还没恢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哪来的粮食供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