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备刚刚安排完毕,斥候送来消息,鲁肃的前锋已经出了中条山,距离虞城只有二十余里,但鲁肃并没有继续前进,他停了下来,在山下驻留,有就地扎营的意思。
  刘备有点着急。如果鲁肃坚守不战,拖延时日,对他非常不利。
  新上任的行军长史裴潜说,鲁肃不可能不战,他只是想稳一步,一是出于警惕,防止有埋伏,二是想休整一下,毕竟大军用两天时间翻越颠軨坂而来,体力消耗不小,仓促上阵绝非明智之举。不过他粮草运输困难,绝不会耽搁太久。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以逸待劳,趁着这个机会做好迎战的准备。
  司马懿也赞同裴潜的意见。刘备觉得有理,命令各部做好隐蔽,连斥候都尽量控制,以免打草惊蛇,被鲁肃发现破绽。
  ……
  鲁肃、辛毗并肩站在地图上,不约而同的转过头,会心一笑。
  “真巧啊,在这里决战,是个好兆头。”
  “是啊,刘备真会挑地方,居然在虞城迎接我们。”辛毗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抚着颌下短须。“虞舜凤举于河东,避丹朱于吴会,如今我们又杀回来了,刘备在这里迎接我们,简直就是命中注定。”
  坐在张辽身边的吕小环不明其意,歪着身子,低声问张辽辛毗在说什么。又是虞舜,又是丹朱的,是在讲古吗?张辽有点尴尬,其实他也是半懂不懂,只是跟着笑而已。
  庞德见了,主动说道:“军师,你给我们讲讲这虞舜和丹朱的故事吧,总听人说,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清楚。”
  辛毗一看,哑然失笑。他只顾着和鲁肃聊天,忘了这些人都是半文盲了。在座诸将中,只有蒋钦稍微读过一些书,其他人的文化局限于能读公文而已,对古史典故并不熟悉。
  “你们听说过舜帝的故事吗?”
  “听说过一些,不太清楚。”庞德说道。他到了江东之后,的确听人说过舜避丹朱的故事,也知道是暗指孙策与朝廷的关系,但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同样一知半解。
  张辽等人也连连点头。
  辛毗见状,便把舜帝的故事大致说了一遍,舜帝生于诸冯,受尧禅让后,就在河东立都,具体来说就是蒲坂,如今的虞城就是古虞国,是舜子商均的封国,也是舜帝的直系后裔,所以说河东是虞舜的凤举之地。孙策以浴火凤凰为号,和虞舜一脉相承,如今又回到虞舜的凤举之地作战,自然是吉兆。刘备号称刘汉宗室,可是连真正的天子刘协都不是对手,他又能如何?所以的努力都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吕小环笑得最大声,搞得张辽、高顺哭笑不得,心里却有些温暖。当年在吕布无子,只有吕小环一个女儿,一直当儿子养,很小的时候就混迹军营,诸将都疼她,吕小环也因此养成了这般粗放如男儿的性格。好在她是袁耀的夫人,又是吴王亲自安排参战的,否则就算鲁肃、辛毗宽容,也不会容她这般放肆。
  尽管如此,张辽还是咳嗽了一声,示意吕小环注意一点场合。吕小环反应过来,哦哦了几声,连忙闭上嘴巴。
  说完了故事,辛毗讲解作战计划。
  这两天,他派出不少斥候到周边打听,基本可以确定安邑无恙,吕蒙没有任何危险。虞城周围虽然没有直接发现伏兵,却发现了不少疑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于安静,路上基本看不到人。虞城虽是小城,连县都算不上,却也是有近千户的乡,怎么可能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这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附近藏有大军,为了避免走漏消息,百姓都被禁足了。
  斥候们没费多少时间,就基本确定了伏兵地点的范围,收集到的情报汇总到中军后,辛毗麾下的参军进行审核,去除了几个可能性不大的地点后,剩下的可疑地点只有两个,就在虞城附近的山里。
  客地作战,辛毗手里没有详细的地形图,对这两个地点的具体地形都不熟悉,无法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刘备选择在这里伏击,自然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对他有利。所以他决定反客为主,再等一等,等到刘备丧失耐心,主动出击。
  劝降崔瑜过于顺利,辛毗便怀疑这里面有鬼,只是没有声张,能兵不血刃的渡过黄河,拿下大阳,这种好处不要白不要。刘备想诱他们入伏,不惜放弃大阳,说明刘备已经急了,迫不及待的要决战。越是如此,越是不能让刘备如意,在心理上刺激刘备,进一步掌握主动权,争取一击成功,彻底解决这个丧家之犬。
  当然,想和刘备比耐心,首先要解决后勤问题。大阳存粮有限,如果全部从大河以南运来,再翻越颠軨坂,这个代价太大了,最好能就地筹粮。
  第2306章 诈降很麻烦
  就地征集粮食是行军作战的惯例。虞城虽在中条山北,却属大阳县,如今大阳县已经入手,在虞城征粮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天经地义。
  崔瑜投降,名义上还是大阳长,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交给了崔瑜。鲁肃要求他在全县境内发布公告,为大军征集粮草。鉴于吴王圣明,爱惜百姓,这次征集粮草按照吴国的政策来,并非无偿缴纳,可以抵充今年的税赋,缴纳数量多的还可以减免徭役,甚至减免三年内的赋税。总而言之,缴得越多越好。
  崔瑜就在席中。刚刚听到辛毗讲虞城故事的时候,他还很轻松,跟着笑了几声,同时不忘鄙视一下这些武夫孤陋寡闻,连这么浅显的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又暗嘲辛毗只会自欺欺人,用虞舜的故事附会孙策,鼓舞士气,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现在听到辛毗这个建议,顿时傻了眼。
  诈降果然是个麻烦事,有些事想躲都躲不掉。这件事的确是他的份内职责,如果他拒绝,鲁肃、辛毗肯定会起疑。可若是不拒绝,同样可能让刘备的计划落空。鲁肃有了粮,就能继续等待,而刘备却是等不起的。他当然可以阳奉阴违,以百姓不愿缴纳为由拖延,可是吴国的征粮制度如此优惠,不可能所有的百姓都不愿意,说不定真会出现踊跃献粮的局面。
  即使处在敌对立场,崔瑜也不得不说这是仁政。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君主作战时征集粮草会对百姓这么客气的。
  “明廷,有问题吗?”辛毗笑眯眯地说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