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节(3 / 4)
孙匡不甘示弱,连忙说道:“王兄,我也去,顺利向蔡大家请教一下绘事上的事。”
“去吧,去吧,你们一起去。”孙策转头又对袁权说道:“让伯阳也去,听听有好处。周督这几年在益州作战,收获很大。”
袁权笑眯眯地应了。
吃完晚饭,又闲聊了一阵,孙翊等人陆续散去。孙翊成了亲,不能在宫里住,孙尚香等人还没成亲,在宫里还有他们的住处。孙尚香等不及,央求着孙策让人取了周瑜的战报来,决定抢在孙翊前面先看一遍。孙策应了,派人去前面殿中取了战报,交给孙尚香。孙尚香如获至宝,抱在怀中,和孙朗一起去了。
收拾完毕,袁权侍候着孙策洗漱,上床休息。她自己也清洗了,掀开被子钻了进来,托着腮,侧卧一旁,似笑非笑的打量着孙策。孙策出了一会神,感觉到气氛不对,转头见袁权这副模样,不由得一笑。
“这是怎么了?”
“大王心事重重,且喜且忧,看来今天周督来说的不仅仅是战事,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孙策微怔,随即心生自责。怎么说也是二十大几,马上快三十的人,做一方诸侯也有好几年了,怎么还这么沉不住气,连袁权都能猜出他的心事。这要是与其他大臣见面,不用说话,心事都摆在脸上了。
“你猜是什么事?”孙策明知故问。其实他很清楚,袁权已经说得很直白了,以周瑜的身份而言,比战事更重要的事不会太多。
“大王,臣妾就不猜了,只要知道是好事就行了。”袁权转身平躺在床上,双手抱在胸前,嘴角带笑,双目生辉。“大王,你是不是还没准备好,担心时间不够,过于仓促?”
孙策想了想,点点头。袁权一语双关,他也不好刻意分开,只好笼统的应了。
“其实你不用担心的。”袁权斜睨了孙策一眼,抿嘴笑道:“这些事本来就不需要你准备,只需要你同意就行。有张相、虞相居中调度,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她顿了顿,又道:“再过两天,伯喈先生应该到了。”
孙策明白了。怪不得郭嘉说得那么直接,荀彧、沮授的态度却不怎么坚决,这件事早已是共识,只是等待一个契机而已。他不答应周瑜,不答应郭嘉,还会有更多的人劝进。
形势如此,已经由不得他。
第2284章 治国纲领
既然势在必行,孙策决定将这个面子给周瑜。
周瑜是他最早的战友,这些年来一直全力支持他,不管是平定江南,还是顿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总是尽心尽力的完成任务。蔡邕学贯儒道,精通五经,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写《士论》,研习梵文,鼓吹新政,几乎是新王朝的文胆。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女婿,既承负着老一代读书人的期望,又为新一代的读书人护航,是理想的代言人。
况且周家还有人在长安,将来进行统战,周瑜会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问题也不是没有。庐江周家也好,陈留蔡家也罢,都是数得上的世家,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让世家误解,以为他们的春天又来了。因此,在同意称帝之前,要把一些原则落实下来,形成共识,作为新王朝的发展纲领。
孙策坐了起来,披上衣服。“有纸笔吗?”
“嗯?”袁权眨着眼睛。
“我要草拟一些文书。”
“大王,这可是稻香殿,不是理政所在。你在妾的殿中草拟文书,将来会有人说妾干政的。”
孙策想了想,笑道:“民以食为天。在你这稻香殿拟文书,将来肯定会被载于史册,希望我这份文书能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闻到稻香,衣食无忧。”
袁权听了,收起笑容,披衣下床。“既然如此,就算惹人非议,妾也认了。”她取来一张小案,摆在床上,又取来笔墨纸砚,亲自磨墨。孙策盘腿而坐,闭目沉思良久,提起笔,在上好的江东竹纸上写上第一行字:
夫治国如修道,须阴阳和谐,五气均衡,内壮而外强,方能延年益寿,尽其天年。
……
两天后,孙翊、孙尚香到周府拜访周瑜,请教军事,孙匡、徐华则向蔡琰请教绘事,同时带去一份孙策亲笔书写的文稿,请周瑜、蔡琰共同商议、润色。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孙策的用意,孙策同意称帝,并愿意将这个荣誉给他,但有些原则必须先行确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则,率先做出表态,并形成治国纲领,确保以后都会遵行,不会轻易改动,更不会束之楼阁,成为虚文。
夫妻二人反复研讨之后,喜出望外。倒不是因为孙策接受劝进,而是因为孙策这个纲领与他们秉持的观念并不冲突,虽然孙策没有提及圣人、三代,王道、帝道,也没有引经据典,但所有的原则都符合儒门的希望,比如平衡君权臣权,比如仁政爱民,比如薄敛轻赋。如果说有区别,那也是孙策所拟的原则更朴实,更具体,更具可行性,而且将民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涵盖了所有的百姓。 ↑返回顶部↑
“去吧,去吧,你们一起去。”孙策转头又对袁权说道:“让伯阳也去,听听有好处。周督这几年在益州作战,收获很大。”
袁权笑眯眯地应了。
吃完晚饭,又闲聊了一阵,孙翊等人陆续散去。孙翊成了亲,不能在宫里住,孙尚香等人还没成亲,在宫里还有他们的住处。孙尚香等不及,央求着孙策让人取了周瑜的战报来,决定抢在孙翊前面先看一遍。孙策应了,派人去前面殿中取了战报,交给孙尚香。孙尚香如获至宝,抱在怀中,和孙朗一起去了。
收拾完毕,袁权侍候着孙策洗漱,上床休息。她自己也清洗了,掀开被子钻了进来,托着腮,侧卧一旁,似笑非笑的打量着孙策。孙策出了一会神,感觉到气氛不对,转头见袁权这副模样,不由得一笑。
“这是怎么了?”
“大王心事重重,且喜且忧,看来今天周督来说的不仅仅是战事,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孙策微怔,随即心生自责。怎么说也是二十大几,马上快三十的人,做一方诸侯也有好几年了,怎么还这么沉不住气,连袁权都能猜出他的心事。这要是与其他大臣见面,不用说话,心事都摆在脸上了。
“你猜是什么事?”孙策明知故问。其实他很清楚,袁权已经说得很直白了,以周瑜的身份而言,比战事更重要的事不会太多。
“大王,臣妾就不猜了,只要知道是好事就行了。”袁权转身平躺在床上,双手抱在胸前,嘴角带笑,双目生辉。“大王,你是不是还没准备好,担心时间不够,过于仓促?”
孙策想了想,点点头。袁权一语双关,他也不好刻意分开,只好笼统的应了。
“其实你不用担心的。”袁权斜睨了孙策一眼,抿嘴笑道:“这些事本来就不需要你准备,只需要你同意就行。有张相、虞相居中调度,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她顿了顿,又道:“再过两天,伯喈先生应该到了。”
孙策明白了。怪不得郭嘉说得那么直接,荀彧、沮授的态度却不怎么坚决,这件事早已是共识,只是等待一个契机而已。他不答应周瑜,不答应郭嘉,还会有更多的人劝进。
形势如此,已经由不得他。
第2284章 治国纲领
既然势在必行,孙策决定将这个面子给周瑜。
周瑜是他最早的战友,这些年来一直全力支持他,不管是平定江南,还是顿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总是尽心尽力的完成任务。蔡邕学贯儒道,精通五经,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写《士论》,研习梵文,鼓吹新政,几乎是新王朝的文胆。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女婿,既承负着老一代读书人的期望,又为新一代的读书人护航,是理想的代言人。
况且周家还有人在长安,将来进行统战,周瑜会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问题也不是没有。庐江周家也好,陈留蔡家也罢,都是数得上的世家,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让世家误解,以为他们的春天又来了。因此,在同意称帝之前,要把一些原则落实下来,形成共识,作为新王朝的发展纲领。
孙策坐了起来,披上衣服。“有纸笔吗?”
“嗯?”袁权眨着眼睛。
“我要草拟一些文书。”
“大王,这可是稻香殿,不是理政所在。你在妾的殿中草拟文书,将来会有人说妾干政的。”
孙策想了想,笑道:“民以食为天。在你这稻香殿拟文书,将来肯定会被载于史册,希望我这份文书能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能闻到稻香,衣食无忧。”
袁权听了,收起笑容,披衣下床。“既然如此,就算惹人非议,妾也认了。”她取来一张小案,摆在床上,又取来笔墨纸砚,亲自磨墨。孙策盘腿而坐,闭目沉思良久,提起笔,在上好的江东竹纸上写上第一行字:
夫治国如修道,须阴阳和谐,五气均衡,内壮而外强,方能延年益寿,尽其天年。
……
两天后,孙翊、孙尚香到周府拜访周瑜,请教军事,孙匡、徐华则向蔡琰请教绘事,同时带去一份孙策亲笔书写的文稿,请周瑜、蔡琰共同商议、润色。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孙策的用意,孙策同意称帝,并愿意将这个荣誉给他,但有些原则必须先行确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则,率先做出表态,并形成治国纲领,确保以后都会遵行,不会轻易改动,更不会束之楼阁,成为虚文。
夫妻二人反复研讨之后,喜出望外。倒不是因为孙策接受劝进,而是因为孙策这个纲领与他们秉持的观念并不冲突,虽然孙策没有提及圣人、三代,王道、帝道,也没有引经据典,但所有的原则都符合儒门的希望,比如平衡君权臣权,比如仁政爱民,比如薄敛轻赋。如果说有区别,那也是孙策所拟的原则更朴实,更具体,更具可行性,而且将民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涵盖了所有的百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