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实际上,如果不是希望袁谭拖住刘备久一些,连邺侯都不会给他。
  袁谭也是哭笑不得。这就是赢家的权利,用战利品收买人心。不过孙策如此重视他麾下的文武,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安慰。不管是田丰、沮授,还是张郃,都是难得的人才,只是跟错了人,以后能为孙策效力,一展才华,也算不枉此生。
  袁谭没有过多犹豫,接受了条件,召田丰、沮授来议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郭图。
  袁谭很恳切,首先对他们这么多年的支持表示感谢,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形势如此,勉强无益,不如早些向吴王称臣,然后大家一心一意地守住邺城、邯郸。虽说眼下刘备势如破竹,几乎全取了冀州,但他绝不是吴王的对手。吴王大军一到,这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
  田丰、沮授也清楚眼前的形势,看到蒋干在场,心里已经明白了大半。听了袁谭的话,心情伤感,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相对沉默。蒋干站了起来,从侍从手中接过两只木盒,分别摆在田沮二人面前。
  “田相,沮祭酒,这是吴王的一份心意。”
  田丰和沮授互相看了看,都有些诧异。且不说孙策没有必要专门给他们送礼,就算送,也不至于当着袁谭的面。田丰首先伸出手,打开了木盒。
  木盒里是一部书,上面写着几个字:五年计划汇总。
  田丰很是诧异,好奇心大起。他身为魏国国相,负责魏国的全面统筹,深知经济的重要性,也对吴国的强大羡慕不已,一直想搞清楚是怎么实现的。如今吴国五年计划的总结报告就在面前,等着他去发现。
  沮授在一旁看到,也很好奇,打开了面前的木盒。木盒里也是一本五年计划汇总。沮授和田丰交换了一个眼神,明白了孙策的意思。
  田丰沉吟了片刻,抚着胡须。“君子坦荡荡,吴王气度令人钦佩。”
  蒋干说道:“吴王尝云:以君子之道待君子,以小人之道待小人。二位都是吴王敬重的君子,能与二位共治天下,三生有幸。敌我交战,谣言中伤在所难免。如今要共事了,自然当坦诚相待。五年得失,与二位共参,也请二位多提意见,以期更进一步。”
  他笑了笑,又道:“还有一件事,希望二位能广而告之。”
  “什么事?”
  “二位都是当今智者,想必早就知道天下所归,也知道谈判久久未决,拖延至今的原因。吴王为表诚意,愿意向二位承诺,以五年为限,在冀州推行新政五年后,若有哪一家遵纪守法,积极配合,产业却不如今日,所有的差额,可由吴王私人补足。”
  田丰吃了一惊。“吴王自信如斯?”
  沮授也附和地点了点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蒋干。冀州世家之所以不肯投降,有很大的因素就是担心产业损失。如果孙策真有这样的自信,反对的人会少很多。
  蒋干拱拱手,神情淡然,却充满了自信。“二位可以先看看这部计划汇总,再与熟悉的豫州友人验证一番,便知虚实。”
  第2239章 逢纪争势
  能不能守住邺城,关键不在袁谭,而是他麾下的文武及城中的百姓。
  田丰、沮授也不是普通百姓,家里多少有些产业,虽然他们本人不会因这些产业而改变选择,却需要说服别人。有了孙策的这个承诺,除了那些一根筋,抱着田产死不放手的,大部分人都认了。到了这一步,还能有什么指望呢。如果顽抗到底,连命都没了,田产还是别人的。
  消息传出后,不仅城里人心大定,就连城外参与围城的都有些犹豫起来。眼看着攻克邺城、邯郸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支持刘备还有没有意义,就成了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的事实。别看刘备几乎拿下了整个冀州,他依然不是孙策的对手。
  刘备很快就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心急如焚,立刻请逢纪来商量。
  逢纪也很着急。孙策的到来比他预估的要快,而且时间点掐得他非常难受,正是即将秋收的时候。这是孙策的优势所在。吴军将士不用耕种,可以用船运输粮草辎重,不需要大量征发民伕,对秋收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中山国和魏国则不同,作战对秋收的影响很大。
  如果现在撤走,前面所有的辛苦都白废了,冀州将成为孙策的囊中物。如果不走,万一被孙策缠住,想走都走不了。
  逢纪绕着地图来回走了好几圈,突然停住,神情凝重。“大王以为,孙策会先取冀州,还是先取幽州?”
  刘备盯着地图看了又看,不太明白逢纪的意思。“幽州?”
  逢纪点点头。“臣担心,孙策此次兴师动众而来,恐怕不仅是为冀州。幽冀一体,幽州多山,冀州则是一马平川,如今我中山主力尽出,正是他趁虚袭取幽州的好机会。”
  刘备如梦初醒,背后惊出一身冷汗。“这么说,这可能是个陷阱?”
  逢纪笑笑。虽然他也觉得这是一个陷阱,但他却不想这么对刘备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容不得他们瞻前顾后,只能奋力一搏。一想到这一点,他就想到袁谭,想到先帝刘协。他们都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主动出击,最后都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如今又临到刘备了,刘备能否逃过一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