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了?”荀文倩走到陈群身边,轻声问道。
  陈群收回目光,打量了荀文倩一眼。“阿翁说什么没有?”
  “没有。”荀文倩平静如水。“他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很沉。这么多天了,我从来没看他睡得这么安稳过。”
  陈群苦笑了两声。“他是安心了,我的麻烦来了。吴王要我做诤臣,诤臣可是好做的?这第一件……就是万金坊。”
  荀文倩也怔了一下,眉头微皱,随即又笑道:“怎么,三君后人也有怕得罪人的时候?‘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岂是那么容易的。我觉得吴王识人,你就适合做诤臣,这才是继承太丘家风。”还没说完,自己先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群微恼,转头看着荀文倩调的眼神,又怦然心跳,突然忘了要说什么。荀文倩被他看得不好意思,捅了一下他的腰点,嗔道:“又犯傻,有什么好看的,我先回房去了。”扭身就走。陈群转过身,看着荀文倩纤的腰肢和摆动如柳的裙摆,嘴角挑起一丝笑意,转身追了过去。
  ……
  三月末,孙策发布命令,率部分中军步骑返回江东,留屯的中军由孙尚香负责,军师祭酒郭嘉和右军师陆逊,主持筹备秋后的战事。
  与此同时,孙策转杨仪为主簿,原主簿陈群转中军正,负责军纪、奖惩,并处理与万金坊有关的事宜,借此机会整顿中军军纪。汝南太守王朗及各县令长则负责民事部分,扬正气,除歪风,移风易俗,并对一些淫祠、恶习进行集中处理。
  孙策又拜荀彧为谏议大夫。当日,报纸上刊登了荀彧的署名文章,提出修礼制法,总结十年新政得失,形成明文,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凡是吴王治下百姓,不论贫富贵践,都可以建言建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即日起,报纸上将陆续刊登相关的文章,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其中。
  与荀彧同时拜为谏议大夫的还有杨彪、黄琬、荀悦和仲长统,他们将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为新的礼法拟定纲目,做前期准备。这个小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除了仲长统之外,都是汝颍人耳熟能详的名士老臣,是以名单一公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群情踊跃。有这几个人领头,没人会怀疑孙策的诚意。
  很快,孙策就起程赶往江东。楼船顺水而下,经淮水,转入芍陂,又转入肥水。途经成德时,荀彧下了船,赶到刘晔家中,与刘晔会面。
  数月不见,刘晔瘦了很多,眼窝深陷,眼睛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躁,如同困兽。荀彧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吃惊不已,半天没说话出来。
  “子扬,你这是……病了?”
  “嗯,病了。”刘晔一边请荀彧入座,一边苦笑着指指自己的心口。“心病。返乡之后,我研究了几个月的新政,越研究越觉得不可思议。”
  “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看你是自恃才高,不愿意承认有人比你高明。”
  刘晔诧异地看了荀彧一眼,觉得今天的荀彧有点不一样。不过他满肚子话要对荀彧说,也没顾得上理会荀彧的异常。“令君,你可知道孙策离开舒县之前,除了武艺不俗之外,没表现出在施政方面有什么见识,也没听说在百工技术上有什么兴趣。可是到了南阳以后,又是新甲,又是新政,要说这背后没有高人指点,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第2199章 自食其力
  荀彧也不免有些惊讶。
  刘晔是九江人,与庐江毗邻,他长期负责秘书台,掌管情报收集、分析,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既然想研究孙策的新政,自然会四处打听,收集来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
  那孙策的变化就令人疑惑了。十七岁已经成年,如果天赋过人,早就应该有所表现,不会之前一点端倪也没有,然后突然爆发出来。以前倒是听说过年轻时胡作非为,成年后折节向学,终致成才的故事,但那些人本来的聪明人所共知,后来求学也有一个过程,不会像孙策这样突兀。
  “子扬,你以为是什么原因?”
  刘晔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并不回答荀彧的问题,只是自言自语。“文若,你还记得吗,去年年初,孙策突然由荆州返回建业,后来收到消息说,是相士朱建平说孙策将有劫难。可孙策一直声称不信天命,对相士之言更是不以为然,这次他为什么突然信了?”
  刘晔抬起头,眼睛放光。“我一直在找朱建平,想当面问个明白,但朱建平却消失了,连一点消息都打听不到。据我推测,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被孙策监禁了,一是……”他竖起手掌,轻轻一挥,睁着荀彧,一言不发。
  荀彧苦笑,如果得不到解答,刘晔离疯不远了。“子扬,你究竟想说什么?”
  “孙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刘晔伸手向上指了指,压低了声音。“而且与天有关。”
  荀彧“噗嗤”一声笑了。“你想解开这个秘密吗?”
  刘晔眼珠转了转。“令君有办法?”
  “你随我去见吴王,当面问他。”
  “这怎么可能?”刘晔头摇得像拨浪鼓。“他不会说的。换了我,我也不会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