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纪灵挥了挥手,没有再说什么。臧霸深深地看他一眼,再施一礼,转身退出,大步流星地走了。纪灵看着臧霸宽厚雄壮的背影,眼神微缩,眼角抽了抽,握紧了拳头。他转身回到案前,铺开纸,提起笔,写了几行字,然后解下腰下的印信,叫进一个贴身亲卫,让他带着信和印信赶往定陶,面见朱桓。
  亲卫转身去了。纪灵随即下令拔营,奔赴战场。他走得并不快,还派出大量斥候打探消息,却让每一个战士都全副武装,弓上箭,刀出鞘,随时准备战斗。
  半路上,他与撤退的臧霸错肩而过,两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互相拱了拱手。
  又向前走了二十多里,斥候送来消息,孙观、昌豨被董昭、董访兄弟困在金乡山南坡,伤亡惨重,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援兵赶到。纪灵很惊讶,仔细询问斥候,又拿出地图看了又看,觉得其中有诈。孙观、昌豨所部的战斗力他是清楚的,董访一个人都能击败他们,现在董氏兄弟合围,却让他们坚持到现在?
  这分明是一个陷阱,董昭的目标根本不是孙观等人,而是他纪灵。
  纪灵原本就有这样的猜疑,所以才和臧霸交易,让他先回亢父据守,以免后方有失。此刻他心里更加笃定,不急着去救人,而是绕道北坡,沿着金乡山的北麓、荷水南岸前进,同时派出擅长攀登的斥候,让他们翻过金乡山,与南麓的孙观等人取得联系,让他们做好突围的准备。
  孙观等人都是泰山贼出身,又与太史慈并肩战斗过,山地战是他们的强项。遇伏之后,他们肯定往山里跑——这几乎是本能——但是董昭早有准备,派人截住了他们,将他们困在山下。他的兵力有限,要想救人,也只有这一个办法。当然,他还有更大的想法,如果朱桓不想借刀杀人,愿意派人来增援,他说不定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
  在收到纪灵的消息之前,朱桓就收到了董访、董昭先后出城的消息。
  朱桓不敢大意,立刻和陆议商量,并加派斥候,密切注意董氏兄弟的去向。等他们发现董氏兄弟出城之后没有向西,而是向东,朱桓判断,董昭很可能是冲着纪灵去了。
  纪灵是他们之中最弱的一环,又在董昭身后,董昭想救援定陶,必然要先解决纪灵,解除后顾之忧。这个可能性在事先就有过准备,朱桓给纪灵的命令是保持距离,避免接战。他的任务就是牵制董昭,不让董昭救援定陶,董昭如果出城追击,正符合他们的期望。
  但陆议也提醒朱桓,虽说有言在先,而且代表纪灵参加会议的还是臧霸本人,但孙观等人出身泰山贼,一直以来就和其他几个战区督的部下不太一样,他们对纪灵本人的服从有限,部下的战斗力也有所不足,守城时可能还看不出什么问题,野战却明显不足。董昭率领的却是冀州精锐,又在冀州任魏郡太守,常年与黑山军作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于这种流寇的习性也非常清楚。他如果用计诱击孙观等人,纪灵就算看破了也未必控制得住,应该早做准备。
  朱桓本来不太想救孙观。他一直不太看得上这些流寇,更不喜欢不听命令的部下,可是陆议说,纪灵身为九督之一,如果阵亡,对士气影响大太。况且纪灵负责任城战区,一旦损失严重,董昭有可能从任城撤退,到时候再留兵扼守亢父,形势会很棘手。
  听了陆议的分析,朱桓深以为然,随即做出部署,准备增援。他留下吕范监视定陶城,防止李进出城,其他的人马全部赶往昌邑,阎行等人率骑兵先行,张奋率水师,顺水而下,满宠沿陆路官道前进,中军紧接其后。
  朱桓一路走一路与陆议商量。如果董昭的主力出了城,这是一个在野战中重创他的好机会。击溃董昭的主力后,形势对他们更有利,既可以直接进攻昌邑,也可以回定陶。
  陆议却觉得董昭不会这么容易就范。董昭曾与满宠对阵,不分胜负,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他一定还有其他的准备,还是谨慎些为好。兵不厌诈,急于立功往往会被对方利用。想利用对方的破绽之前,先要确保自己没有破绽被人抓住。
  朱桓听着听着,忽然忍不住笑了。“伯言,你说话用兵都像极了大王。”
  陆议笑笑。这样的话他已经听很多人说过了,朱桓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我只是学了点用兵的皮毛,治道才是大王的精髓所在,这方面……”他停了一下,抬起头,看看远方,眼神有些失落。“诸葛孔明的领悟更深,我望尘莫及。如果不是大王坚持文武分途,他才是最像大王的人。”
  “孔明也能用兵?”
  “当然。”陆议笑了起来。“大王说过,之所以不让孔明为将,不是他不能用兵,而是怕他太累。孔明为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亲为,为将固能百战百胜,却规模有限。若是超过十万兵,他自己就能把自己累死。”
  “能统兵十万,那已经很厉害啦。”朱桓好奇的问道:“那你呢?”
  “我啊,如果能继续精进二十年,不惑以后,也许能比他多一点点。”陆议抿嘴一笑,伸手一指前面。“将军,又有消息来了。”
  第2078章 揣摩
  傍晚,朱桓收到了纪灵第一份军报。
  得知纪灵迫于孙观等人的压力和董访出城的事实,不得不迎战,朱桓有些不安。作为任城督,纪灵指挥不了孙观等人,无法做到令行禁止,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他原本打算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到战场,却被陆议劝阻了。
  陆议说,孙观等人如果中伏,那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为他们冒险。天色将黑,夜间行军太危险,万一董昭的目标不是孙观,而是将军你呢?他有五万大军,就算留一些人守城,能够调动的兵力至少有四万,还是比我们多,一旦中伏,黑夜之中指挥不便,伤亡必然惨重。
  退一步说,就算要救,也要等孙观等人中伏以后再救,不让他们吃点苦头,这个隐患会一直在。孙观等人的生死不足虑,将军应该担心的是纪灵。纪灵身为孙观等人的上官,他不太可能见死不救,相比于孙观等人,纪灵这个任城督显然更有价值,董昭不会不考虑这个可能性。
  孙观可以死,纪灵不能死。纪灵救孙观,我们救纪灵。
  朱桓深以为然,他随即下令全军保持速度,即时进食,保证体力。接到命令后,将士们拿出行军干粮——又被称为夫人饼的馒头——有的直接吃,有的用水泡烂吃。这种晒干的馒头耐存储,有面有肉,口味不错,很受将士们欢迎。一边走一边吃,可以节省埋锅造饭的时间和体力。临战之前,所有将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吃一个馒头,维持八分饱的状态,以便战斗开始后有体力维持长时间的厮杀。
  半夜,朱桓接到了纪灵的第二份军报和任城督的官印。看到官印,朱桓又好气又好笑。都说九督之中,纪灵最低调,没想到还会玩这一手。他安排臧霸退守亢父,又交出官印,自然是表示不惜代价,要与董昭决战。他没有向朱桓求援,救不救由朱桓自己决断,看似很体贴,其实给朱桓出了一个难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