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节(2 / 4)
“先生坐,先生坐。”孙策按着李儒的肩膀,让他坐好,不要太激动。李儒是个渴求尊重的人,只要给他尊重,他什么事都肯重。在这一点上,他和贾诩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先生智慧,想必知道我想问什么。”
李儒笑笑。“大王想必是对贾文和这半年的举动有些不解。”
“是啊,我的确有些搞不明白,还望先生能为我解惑。”
“不瞒大王,贾文和究竟在想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明白,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是个聪明人,绝不会做蠢事,与大王为敌。”
孙策笑而不语。他可不敢这么肯定,贾诩是什么人,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如果与他为敌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贾诩不会拒绝的,以前的交情根本不重要。当然,他也没必要揭穿李儒的心思,李儒和贾诩俨然是一体,他为贾诩开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儒冒昧,敢问大王,大王对百年羌乱如何看?”
孙策抚着膝上的皱褶,没有急着回答李儒的问题。李儒目光灼灼地看着孙策,掩饰不住神情中的紧张。“大王造海船,打通海上商路,减少对凉州的丝帛供应,是战时权宜之计,还是以后都将如此?”
孙策笑了。“先生是说,贾文和身为凉州人,想为凉州争取一个发展的机会?”
“儒愚钝,妄自揣测,理当如是。大王也知道,自从光武帝迁都洛阳,以经取士,关东对关西的压制已有百年之久。别说凉州,在关东人眼里,函谷关以西,除了几个世家,都是蛮夷。如今天子迁都关中,又引凉州人入关中,补户口不足,对关中人、凉州人而言,都是百年不遇的机会。”
第2051章 争之以利
孙策嘴角微挑,脸上在笑,眼神中却没什么笑意。如果李儒所说的就是贾诩的意思,那贾诩就不仅是投机,更有威胁的成份。
“先生所言,我可以理解,但先生觉得贾文和会有机会吗?”孙策习惯性的捻着手指,不快,却很坚决,仿佛将什么东西置于指间,耐心的研磨,一直到磨为齑粉。
“贾文和虽习儒术,实则近道,凉州名士阎忠称其有良平之才。”
“先生的意思是说贾文和有六出奇计,助天子反败为胜?”
“或者助大王一臂之力。”
“他能助我什么呢?”
“比如稳定凉州,重开西域。”李儒缓了缓语气,又诚恳地说道:“韩遂、马腾没有这样的眼界,当年阎忠就看不上他们,大王也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
孙策盯着李儒看了半晌,没有再问,嘴角的笑意也越来越浓,渐渐多了几分讥讽。贾诩有什么办法助天子以败为胜,李儒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就算他知道,他也不会轻易地说出来——但安定凉州就已经有足够的份量了。
这也是李儒一开口就提百年羌乱的原因。
细细想来,凉州对于中原的作用比幽州、并州更重要,因为凉州不仅有骏马,还有通往西域的商路。这条商路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交通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即使仅战马而言,凉州及西域的战马也要比幽州、并州的战马更优越,尤其是甲骑。
失去了幽并,只要凉州在手,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失去了凉州,幽并也守不住。汉武帝征讨匈奴之前先取凉州,断匈奴右臂。东汉失去了对凉州的控制,凉州成为困扰朝廷百年的溃疡,最后吸干了朝廷的血,加速的政局的崩坏。
凉州对于中原政局的安危影响之大,并不需要穿越千年的见识,稍有常识都可以看得到。贾诩以此为谈判的条件,份量很重。但是,人都有局限性,贾诩虽有智慧,毕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也没看透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我这么辛苦的运筹帷幄,这么耐心的积聚力量,不就是想用文明战胜野蛮么?
忽然之间,孙策对贾诩的敬畏去了大半。贾诩是有谋略,可是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谋略的意义非常有限,充其量也就是垂死挣扎罢了。不让他认清形势,他是不会俯首认命的。
“即使有机会,还要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我等着看他的表现。”孙策拍拍李儒的手,站了起来。“先生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着人通报一声就是。如果你想四处走走,我安排车船。”
李儒愣住了。“大王……”
孙策竖起一根手指,示意李儒不用再说了。“凉州是肯定要平定的,但绝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挟凉州自重绝非智者所为。烦请先生转告贾文和,愿他好自为之,切莫入了歧途。”
孙策说完,拱拱手,起身离去。李儒坐在床上,看着孙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怅然良久,一声长叹。
……
孙策回到宫中,派人叫来了郭嘉,将与李儒见面的经过说与郭嘉。 ↑返回顶部↑
李儒笑笑。“大王想必是对贾文和这半年的举动有些不解。”
“是啊,我的确有些搞不明白,还望先生能为我解惑。”
“不瞒大王,贾文和究竟在想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明白,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是个聪明人,绝不会做蠢事,与大王为敌。”
孙策笑而不语。他可不敢这么肯定,贾诩是什么人,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如果与他为敌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贾诩不会拒绝的,以前的交情根本不重要。当然,他也没必要揭穿李儒的心思,李儒和贾诩俨然是一体,他为贾诩开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儒冒昧,敢问大王,大王对百年羌乱如何看?”
孙策抚着膝上的皱褶,没有急着回答李儒的问题。李儒目光灼灼地看着孙策,掩饰不住神情中的紧张。“大王造海船,打通海上商路,减少对凉州的丝帛供应,是战时权宜之计,还是以后都将如此?”
孙策笑了。“先生是说,贾文和身为凉州人,想为凉州争取一个发展的机会?”
“儒愚钝,妄自揣测,理当如是。大王也知道,自从光武帝迁都洛阳,以经取士,关东对关西的压制已有百年之久。别说凉州,在关东人眼里,函谷关以西,除了几个世家,都是蛮夷。如今天子迁都关中,又引凉州人入关中,补户口不足,对关中人、凉州人而言,都是百年不遇的机会。”
第2051章 争之以利
孙策嘴角微挑,脸上在笑,眼神中却没什么笑意。如果李儒所说的就是贾诩的意思,那贾诩就不仅是投机,更有威胁的成份。
“先生所言,我可以理解,但先生觉得贾文和会有机会吗?”孙策习惯性的捻着手指,不快,却很坚决,仿佛将什么东西置于指间,耐心的研磨,一直到磨为齑粉。
“贾文和虽习儒术,实则近道,凉州名士阎忠称其有良平之才。”
“先生的意思是说贾文和有六出奇计,助天子反败为胜?”
“或者助大王一臂之力。”
“他能助我什么呢?”
“比如稳定凉州,重开西域。”李儒缓了缓语气,又诚恳地说道:“韩遂、马腾没有这样的眼界,当年阎忠就看不上他们,大王也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
孙策盯着李儒看了半晌,没有再问,嘴角的笑意也越来越浓,渐渐多了几分讥讽。贾诩有什么办法助天子以败为胜,李儒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就算他知道,他也不会轻易地说出来——但安定凉州就已经有足够的份量了。
这也是李儒一开口就提百年羌乱的原因。
细细想来,凉州对于中原的作用比幽州、并州更重要,因为凉州不仅有骏马,还有通往西域的商路。这条商路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交通之路,还是玉石之路。即使仅战马而言,凉州及西域的战马也要比幽州、并州的战马更优越,尤其是甲骑。
失去了幽并,只要凉州在手,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失去了凉州,幽并也守不住。汉武帝征讨匈奴之前先取凉州,断匈奴右臂。东汉失去了对凉州的控制,凉州成为困扰朝廷百年的溃疡,最后吸干了朝廷的血,加速的政局的崩坏。
凉州对于中原政局的安危影响之大,并不需要穿越千年的见识,稍有常识都可以看得到。贾诩以此为谈判的条件,份量很重。但是,人都有局限性,贾诩虽有智慧,毕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也没看透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我这么辛苦的运筹帷幄,这么耐心的积聚力量,不就是想用文明战胜野蛮么?
忽然之间,孙策对贾诩的敬畏去了大半。贾诩是有谋略,可是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谋略的意义非常有限,充其量也就是垂死挣扎罢了。不让他认清形势,他是不会俯首认命的。
“即使有机会,还要看他能不能把握住,我等着看他的表现。”孙策拍拍李儒的手,站了起来。“先生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着人通报一声就是。如果你想四处走走,我安排车船。”
李儒愣住了。“大王……”
孙策竖起一根手指,示意李儒不用再说了。“凉州是肯定要平定的,但绝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挟凉州自重绝非智者所为。烦请先生转告贾文和,愿他好自为之,切莫入了歧途。”
孙策说完,拱拱手,起身离去。李儒坐在床上,看着孙策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怅然良久,一声长叹。
……
孙策回到宫中,派人叫来了郭嘉,将与李儒见面的经过说与郭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