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节(3 / 4)
孙策接着说道:“如果说,仲谋不需要我提供钱粮,一定要自己试一试,倒也并非不可。可是阿翁有没有想过,你和他是父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帮他,别人呢?秦文表、陈子正是不是愿意?程仲德、黄公覆他们是不是也愿意?如果他们不愿意,你会让他们回来吗?”
孙策停顿了片刻,最后说道:“阿翁,我理解你的心情,也理解仲谋的心情,少年意气,想立一番功劳,这不足为奇,但是拿交州和那些跟了你十几年的老部下的前途做赌注,这个代价未免太大。因此,我有一个建议,阿翁可以考虑一下。”
“你说。”
“让他独领一部,自己筹集钱粮,招募人马,去攻城掠地。他能得一县,就让他做一县之令长。能得一郡,就让他做一郡之守,能得一州,就让他独据一州。作为父亲,你愿意给多少,我不干涉。做为兄长,我可以资助他一部分,但数量不会太多,只能聊表心意。”
孙坚反复权衡,最后表示会认真考虑孙策的意见,尽快给孙策答复。
孙策起身,再次向孙坚拜别,心里说不出的失落。他不知道这次分别之后还能不能见到孙坚,见面的时候是敌是友。真正的敌人还没有出现,自家父子兄弟倒有反目的可能。他不怪孙坚,孙坚也是左右为难。他甚至也不怪孙权,虽然他先入为主,对孙权印象不佳,但他也清楚孙权正是中二的时候,难免会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有几个不觉得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他只希望孙权折腾几年,能够认清现实,迷途知返,不要真的闹到兄弟反目,对阵疆场。
中二有期限,不能成年了还中二。胡闹也要适可而止,真不知天高地厚,就算是亲兄弟也要敲打敲打。
……
目送楼船离开,孙策站在沙洲上,迟迟没有动身。
郭嘉走了过来,摇着羽扇,淡淡地说道:“太上王为大王二弟的事犯愁?”
孙策点点头。他没有必要瞒郭嘉。以郭嘉的能力,他应该早就看出端倪了。他把情况大致说了一遍。在此之前,他没有和郭嘉商量过这件事,他对孙坚说的那些话也是他自己的想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过。
郭嘉听完,笑眯眯地点点头。“大王这个方案不错,让他知难而退,再好不过。”
孙策慢慢地往回走,郭嘉在后面跟着。过了一会儿,孙策又说道:“奉孝,如果由你来处理此事,你打算怎么做?”
“差不多还是大王这个思路,只不过会更狠一些。大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就不必再问了。如果有必要,交由臣筹划即可。”
孙策停下来瞅了郭嘉一眼。以他对郭嘉的了解,郭嘉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他只是让孙权自己去撞南墙,郭嘉却有可能为孙权建一堵南墙,甚至还会附送一个陷阱,让孙权自投罗网,死得正大光明。以孙权那好出猎的性子,安排几个刺客取他性命简直是易如反掌。
“看他自己造化吧,我们且冷眼旁观。或许过几年,他吃了苦头,知道创业艰难,就不这么想了。”
“喏。”郭嘉收起笑容,应了一声。孙策既然做出了决定,他就不能自行其事。孙权的死活影响不了大局,违逆孙策的命令却是自找麻烦。他才不想因为孙权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呢。
“奉孝啊,人人都想化家为国,却不知道家一旦化成了国,家就没了。”孙策摇摇头,一声长叹,说不尽的惆怅。
第1880章 玄学
送走孙坚后,孙策很快也辞别孙静及一众宗族,返回秣陵。
首相张纮和计相虞翻正在筹建秣陵。虞翻提出了修改意见后,张纮也不敢大意,再次勘察整个拟建都城的整个区域,还请了精通风水的同道来参谋。
这位同道不是旁人,正是襄阳学院的祭酒蔡邕。蔡邕是个通才,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通晓各种秘术,比如图谶,对地理也有相当的造诣,据说读过传自黄石公的《青囊经》残本,灵不灵不清楚,反正说起来头头是道。
他说那一套玄而又玄的理念,孙策没听懂,只听懂了一个意思:秣陵王气已经被秦始皇掘断,不宜作为王都,否则国祚不久。至于疾疫,秣陵的确有郁结之气,可是有秦淮河疏通其间,只要人口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发生疾疫的可能性不大。
孙策不相信蔡邕的理论,但是他承认蔡邕的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所谓疾疫,很多时候都和人口有关。人口多了,卫生状况堪忧,传染病就容易发作,相互感染,形成所谓的疾疫。如果医疗卫生做得到位,即使是大都市,出现大规模疾疫的可能性也不大。
参考了蔡邕的建议后,张纮和虞翻统一了意见,建议在金陵邑的旧址营建新城。
金陵邑是楚国灭越之后营建的军事要塞,就建在沿江的台地上。这片台地是一片本地不多见的石质山地,又称为石头山。石头山北临大江,西临秦淮,水路交通极其便利。正对着石头山的江心有一片江心洲,将大江一隔为二,主江可供百姓船只来往,夹江可停泊水师战船和官府的船只,互不干扰。在东侧,有玄武湖可供战船长期停泊、训练。
孙策听取了汇报之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这没什么好怀疑的,地理条件就是如此,这些人又是当世人杰,尤其是有了几年的实践经验,做出的决定必然是最合理的那一个。孙策唯一的意见就是不要急,一来秣陵终究是临时都城,不会是长久之计,没必要太花心思。二来三线作战,财政困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在营建城邑上不合时宜。
毕竟现在的形势不同,他不需要依赖秣陵对抗中原。
张纮、虞翻都同意孙策的决定,除了石头城之外,暂时不考虑其他的建筑。即使是石头城也不打算建得规模太大,有几座宫殿,符合孙策的吴王身份就行。
石头城还在图纸上,孙策邀蔡邕到汤山别苑小住。 ↑返回顶部↑
孙策停顿了片刻,最后说道:“阿翁,我理解你的心情,也理解仲谋的心情,少年意气,想立一番功劳,这不足为奇,但是拿交州和那些跟了你十几年的老部下的前途做赌注,这个代价未免太大。因此,我有一个建议,阿翁可以考虑一下。”
“你说。”
“让他独领一部,自己筹集钱粮,招募人马,去攻城掠地。他能得一县,就让他做一县之令长。能得一郡,就让他做一郡之守,能得一州,就让他独据一州。作为父亲,你愿意给多少,我不干涉。做为兄长,我可以资助他一部分,但数量不会太多,只能聊表心意。”
孙坚反复权衡,最后表示会认真考虑孙策的意见,尽快给孙策答复。
孙策起身,再次向孙坚拜别,心里说不出的失落。他不知道这次分别之后还能不能见到孙坚,见面的时候是敌是友。真正的敌人还没有出现,自家父子兄弟倒有反目的可能。他不怪孙坚,孙坚也是左右为难。他甚至也不怪孙权,虽然他先入为主,对孙权印象不佳,但他也清楚孙权正是中二的时候,难免会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有几个不觉得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他只希望孙权折腾几年,能够认清现实,迷途知返,不要真的闹到兄弟反目,对阵疆场。
中二有期限,不能成年了还中二。胡闹也要适可而止,真不知天高地厚,就算是亲兄弟也要敲打敲打。
……
目送楼船离开,孙策站在沙洲上,迟迟没有动身。
郭嘉走了过来,摇着羽扇,淡淡地说道:“太上王为大王二弟的事犯愁?”
孙策点点头。他没有必要瞒郭嘉。以郭嘉的能力,他应该早就看出端倪了。他把情况大致说了一遍。在此之前,他没有和郭嘉商量过这件事,他对孙坚说的那些话也是他自己的想法,没有和任何人商量过。
郭嘉听完,笑眯眯地点点头。“大王这个方案不错,让他知难而退,再好不过。”
孙策慢慢地往回走,郭嘉在后面跟着。过了一会儿,孙策又说道:“奉孝,如果由你来处理此事,你打算怎么做?”
“差不多还是大王这个思路,只不过会更狠一些。大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就不必再问了。如果有必要,交由臣筹划即可。”
孙策停下来瞅了郭嘉一眼。以他对郭嘉的了解,郭嘉的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他只是让孙权自己去撞南墙,郭嘉却有可能为孙权建一堵南墙,甚至还会附送一个陷阱,让孙权自投罗网,死得正大光明。以孙权那好出猎的性子,安排几个刺客取他性命简直是易如反掌。
“看他自己造化吧,我们且冷眼旁观。或许过几年,他吃了苦头,知道创业艰难,就不这么想了。”
“喏。”郭嘉收起笑容,应了一声。孙策既然做出了决定,他就不能自行其事。孙权的死活影响不了大局,违逆孙策的命令却是自找麻烦。他才不想因为孙权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呢。
“奉孝啊,人人都想化家为国,却不知道家一旦化成了国,家就没了。”孙策摇摇头,一声长叹,说不尽的惆怅。
第1880章 玄学
送走孙坚后,孙策很快也辞别孙静及一众宗族,返回秣陵。
首相张纮和计相虞翻正在筹建秣陵。虞翻提出了修改意见后,张纮也不敢大意,再次勘察整个拟建都城的整个区域,还请了精通风水的同道来参谋。
这位同道不是旁人,正是襄阳学院的祭酒蔡邕。蔡邕是个通才,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通晓各种秘术,比如图谶,对地理也有相当的造诣,据说读过传自黄石公的《青囊经》残本,灵不灵不清楚,反正说起来头头是道。
他说那一套玄而又玄的理念,孙策没听懂,只听懂了一个意思:秣陵王气已经被秦始皇掘断,不宜作为王都,否则国祚不久。至于疾疫,秣陵的确有郁结之气,可是有秦淮河疏通其间,只要人口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发生疾疫的可能性不大。
孙策不相信蔡邕的理论,但是他承认蔡邕的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所谓疾疫,很多时候都和人口有关。人口多了,卫生状况堪忧,传染病就容易发作,相互感染,形成所谓的疾疫。如果医疗卫生做得到位,即使是大都市,出现大规模疾疫的可能性也不大。
参考了蔡邕的建议后,张纮和虞翻统一了意见,建议在金陵邑的旧址营建新城。
金陵邑是楚国灭越之后营建的军事要塞,就建在沿江的台地上。这片台地是一片本地不多见的石质山地,又称为石头山。石头山北临大江,西临秦淮,水路交通极其便利。正对着石头山的江心有一片江心洲,将大江一隔为二,主江可供百姓船只来往,夹江可停泊水师战船和官府的船只,互不干扰。在东侧,有玄武湖可供战船长期停泊、训练。
孙策听取了汇报之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这没什么好怀疑的,地理条件就是如此,这些人又是当世人杰,尤其是有了几年的实践经验,做出的决定必然是最合理的那一个。孙策唯一的意见就是不要急,一来秣陵终究是临时都城,不会是长久之计,没必要太花心思。二来三线作战,财政困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花在营建城邑上不合时宜。
毕竟现在的形势不同,他不需要依赖秣陵对抗中原。
张纮、虞翻都同意孙策的决定,除了石头城之外,暂时不考虑其他的建筑。即使是石头城也不打算建得规模太大,有几座宫殿,符合孙策的吴王身份就行。
石头城还在图纸上,孙策邀蔡邕到汤山别苑小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