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节(3 / 4)
“说来听听。”
田畴定定神,将自己和太史慈争论的经过一一说来。他说得很直白,没有引用一句经典,就事论事,将他反对太史慈的理由解释得清清楚楚,还做了一些拓展。这一路上,他虽然身上海上,心神不安,却还是做了一些准备,此刻侃侃而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君侯是江东人,江东古称吴越,是楚国故地,再往前,又是百越聚居之地。君侯可能会觉得既然百越之人能为华夏之民,则塞北之胡亦可。然则大错特错。何也?江东虽与中原殊俗,却皆以农耕为主,安土重迁,一旦力不能敌,则不得不俯首称臣,舍此无以安身立命。塞北之胡则不然,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家乡,利则蜂聚而进,横行燕山之南,深入河朔。不利则四散而走,退居漠北。纵使千里尽失,于他无所失,于我无所得,不过徒伤士卒性命,空耗钱粮而已。战不数年,胡人纵有小伤,而我已经国力空虚,不能再战矣。汉武之时,卫霍横行漠北,大小数十战,漠北一时为空,匈奴人也因此虚弱,可是北疆却未能因此而安。君侯欲建千秋功业,然则以此观之,有何功业可言?”
田畴停下来,喝了一口水,让孙策有个思考的时间。
孙策眉梢轻扬,打量着田畴,兴趣更浓。田畴是读书人,但他刚才这番话可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酸腐气,完全是就事论事,颇有见识。尤其是他对南北不同地理环境的对比,更能凸显化塞北之胡的难处,颇有说服力。以他的经历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卓见,不亚于很多久历政事的官员。
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读书人,不仅能坐而论道,还能起而行之。更难得的是他对富贵没什么兴趣,凡事趋义而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的就是他这种人。对这样的人,可以以理服之,不能以力服之。只有真正说服他,才能让他为己所用。
太史慈安排他来,自然是对他寄予厚望。
“子泰,你说的很有道理,塞北之胡与江南之越的确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东施效颦,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塞北之胡虽然难化,却不得不化。”
第1821章 千秋功业
田畴直视孙策,心中惊讶不已,又抑制不住兴奋。他并不反对太史慈化胡为汉的想法,如果能汉胡一家,北疆将迎来真正的和平。他反对的是太史慈将乌桓、鲜卑纳为编户的做法,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会激化矛盾,引来更大的灾难,所以极力劝阻。
可是孙策听他解说时很平静,又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显然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而且有解决之道。他有些相信太史慈所说,孙策有着与他年轻不相衬的沉稳,更有着常人不及的眼界。
“愿闻其详。”田畴拱拱手,不卑不亢。
孙策暗自点头。“诚如你所言,江东与塞北不可等同视之。江东虽曾是蛮夷,却与中原相似,皆以农耕为主。弱时难以逃脱,强盛时也很有所作为,对中原的威胁有限。楚国虽曾一度问鼎中原,却无法长久,终究还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通常而言,江南虽无大富之家,却也温饱有余,也不会有入侵中原的必要。”
孙策停了一下,手指轻叩案几。“可是塞北之胡则不然。塞北苦寒,土地贫瘠,只能逐水草而居。纵有牛羊千群,一旦遭遇暴风雪,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他们来说,中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策马南下。子泰,你对此应该有切身体会吧?”
田畴微微颌首,品味着孙策的话,既感到钦佩,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只是一时说不出来。“君侯所言甚是,这几十年来幽州深受其害,尤其是鲜卑,几乎年年入塞。”
“幽州受到侵扰还只是边境,并州的情况更严重,匈奴人的马蹄已经深入河东,随时可能进入洛阳。”
田畴一声长叹。他奉刘虞之命去长安上计时经过河东,知道孙策说的情况并非虚构。“塞北之胡的确比江东之越危害更大,可是正因为如此,才不能操之过急,武力征服虽可奏一时之效,却消耗极大,极易动摇国本。幽州这些年虽然不断受到袭扰,比起凉州的羌乱来总要好得多。卫霍当年横行漠北,未能尽灭匈奴,反让户口耗减,光武以柔道治国,不发一卒征伐,匈奴守边,由此可见,抚比征更合适。”
“子泰此言,我不敢苟同。”孙策摇了摇头。“若无卫霍横行漠北,匈奴焉能分崩离析?檀石槐在弹汗山立王庭时,朝廷以和亲拢络,却被檀石槐所拒,柔道何尝有用?”
田畴语塞。
“子泰,我并提倡征伐,穷兵黩武固然绝非治国之道,但主动放弃武力,一味仁义,也绝非上策。光武以柔道治国,募乌桓、匈奴为兵,看似一时得计,其实后患无穷。一国之安全岂能操于异族之手?面对强贼,不思强身自保,却以钱财赂贼,以贼守门户,此乃开门揖盗也,智者不取。”
“可是征伐消耗更大。君侯虽有中原之富,数战便欠债十余亿。太史都督出征不到一月,消耗的军需已然逾亿,太史都督乃不世名将,又有君侯全力支持,方能速胜,若是换一个人,迁延数月,甚至不能取胜,又不知当消耗多少。利害相较,一目了然。”
“我以为不然。”孙策抬起手,不假思索的打断了田畴。“比起征战消耗的数亿钱粮,文恬武嬉的后果更加危险。这次子义出征,速胜鲜卑,的确有些侥幸,换一个人也许不能这么快,但取胜没有问题。这一点,我很自信。”
田畴看着孙策,无言以对。孙策这句话说得极有自信,但他却很清楚,孙策有自信的本钱。他本人就不比太史慈弱,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有不少,也许没有太史慈那么优秀,击败鲜卑人却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多花些时间罢了。
“君侯麾下猛将如云,击败鲜卑人自是不难,可是若不能妥善安置,再逼反了他们,降而复叛,岂不是适得其反?这次之所以能速胜,固然是君侯运筹帷幄,太史都督能征善战,也与鲜卑人轻敌有关。若非他们骄狂,自投险地,而是引兵遁去,只怕是战祸绵延,幽州不能安矣。乌桓、鲜卑自有习俗,强迫为编户不如依其旧俗。”
“不急。”孙策摇摇手,笑道:“塞北之胡不得不化的原因还没说清楚,讨论如何化胡为时过早。我很快要回中原,下次见面不知道是几年之后,既然子泰来了,我们就慢慢说,把这件事说清楚,为百年之计定个基调,开个好头。”
田畴心里一动,领会到孙策的意思。孙策和太史慈一样,对他寄以厚望。他虽然对做官不感兴趣,却不拒绝为这样的百年大业出一份力,否则他也不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了。既然孙策愿说,他自然愿听。
“是我鲁莽了,请君侯恕罪。”
“乌桓、鲜卑以外,子泰对幽州以北的事了解多少?”
“君侯指的是……”
“比如夫余,比如丁零。” ↑返回顶部↑
田畴定定神,将自己和太史慈争论的经过一一说来。他说得很直白,没有引用一句经典,就事论事,将他反对太史慈的理由解释得清清楚楚,还做了一些拓展。这一路上,他虽然身上海上,心神不安,却还是做了一些准备,此刻侃侃而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君侯是江东人,江东古称吴越,是楚国故地,再往前,又是百越聚居之地。君侯可能会觉得既然百越之人能为华夏之民,则塞北之胡亦可。然则大错特错。何也?江东虽与中原殊俗,却皆以农耕为主,安土重迁,一旦力不能敌,则不得不俯首称臣,舍此无以安身立命。塞北之胡则不然,他们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家乡,利则蜂聚而进,横行燕山之南,深入河朔。不利则四散而走,退居漠北。纵使千里尽失,于他无所失,于我无所得,不过徒伤士卒性命,空耗钱粮而已。战不数年,胡人纵有小伤,而我已经国力空虚,不能再战矣。汉武之时,卫霍横行漠北,大小数十战,漠北一时为空,匈奴人也因此虚弱,可是北疆却未能因此而安。君侯欲建千秋功业,然则以此观之,有何功业可言?”
田畴停下来,喝了一口水,让孙策有个思考的时间。
孙策眉梢轻扬,打量着田畴,兴趣更浓。田畴是读书人,但他刚才这番话可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酸腐气,完全是就事论事,颇有见识。尤其是他对南北不同地理环境的对比,更能凸显化塞北之胡的难处,颇有说服力。以他的经历而言,这是难能可贵的卓见,不亚于很多久历政事的官员。
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读书人,不仅能坐而论道,还能起而行之。更难得的是他对富贵没什么兴趣,凡事趋义而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的就是他这种人。对这样的人,可以以理服之,不能以力服之。只有真正说服他,才能让他为己所用。
太史慈安排他来,自然是对他寄予厚望。
“子泰,你说的很有道理,塞北之胡与江南之越的确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不能东施效颦,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塞北之胡虽然难化,却不得不化。”
第1821章 千秋功业
田畴直视孙策,心中惊讶不已,又抑制不住兴奋。他并不反对太史慈化胡为汉的想法,如果能汉胡一家,北疆将迎来真正的和平。他反对的是太史慈将乌桓、鲜卑纳为编户的做法,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会激化矛盾,引来更大的灾难,所以极力劝阻。
可是孙策听他解说时很平静,又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显然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而且有解决之道。他有些相信太史慈所说,孙策有着与他年轻不相衬的沉稳,更有着常人不及的眼界。
“愿闻其详。”田畴拱拱手,不卑不亢。
孙策暗自点头。“诚如你所言,江东与塞北不可等同视之。江东虽曾是蛮夷,却与中原相似,皆以农耕为主。弱时难以逃脱,强盛时也很有所作为,对中原的威胁有限。楚国虽曾一度问鼎中原,却无法长久,终究还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通常而言,江南虽无大富之家,却也温饱有余,也不会有入侵中原的必要。”
孙策停了一下,手指轻叩案几。“可是塞北之胡则不然。塞北苦寒,土地贫瘠,只能逐水草而居。纵有牛羊千群,一旦遭遇暴风雪,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他们来说,中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策马南下。子泰,你对此应该有切身体会吧?”
田畴微微颌首,品味着孙策的话,既感到钦佩,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只是一时说不出来。“君侯所言甚是,这几十年来幽州深受其害,尤其是鲜卑,几乎年年入塞。”
“幽州受到侵扰还只是边境,并州的情况更严重,匈奴人的马蹄已经深入河东,随时可能进入洛阳。”
田畴一声长叹。他奉刘虞之命去长安上计时经过河东,知道孙策说的情况并非虚构。“塞北之胡的确比江东之越危害更大,可是正因为如此,才不能操之过急,武力征服虽可奏一时之效,却消耗极大,极易动摇国本。幽州这些年虽然不断受到袭扰,比起凉州的羌乱来总要好得多。卫霍当年横行漠北,未能尽灭匈奴,反让户口耗减,光武以柔道治国,不发一卒征伐,匈奴守边,由此可见,抚比征更合适。”
“子泰此言,我不敢苟同。”孙策摇了摇头。“若无卫霍横行漠北,匈奴焉能分崩离析?檀石槐在弹汗山立王庭时,朝廷以和亲拢络,却被檀石槐所拒,柔道何尝有用?”
田畴语塞。
“子泰,我并提倡征伐,穷兵黩武固然绝非治国之道,但主动放弃武力,一味仁义,也绝非上策。光武以柔道治国,募乌桓、匈奴为兵,看似一时得计,其实后患无穷。一国之安全岂能操于异族之手?面对强贼,不思强身自保,却以钱财赂贼,以贼守门户,此乃开门揖盗也,智者不取。”
“可是征伐消耗更大。君侯虽有中原之富,数战便欠债十余亿。太史都督出征不到一月,消耗的军需已然逾亿,太史都督乃不世名将,又有君侯全力支持,方能速胜,若是换一个人,迁延数月,甚至不能取胜,又不知当消耗多少。利害相较,一目了然。”
“我以为不然。”孙策抬起手,不假思索的打断了田畴。“比起征战消耗的数亿钱粮,文恬武嬉的后果更加危险。这次子义出征,速胜鲜卑,的确有些侥幸,换一个人也许不能这么快,但取胜没有问题。这一点,我很自信。”
田畴看着孙策,无言以对。孙策这句话说得极有自信,但他却很清楚,孙策有自信的本钱。他本人就不比太史慈弱,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有不少,也许没有太史慈那么优秀,击败鲜卑人却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多花些时间罢了。
“君侯麾下猛将如云,击败鲜卑人自是不难,可是若不能妥善安置,再逼反了他们,降而复叛,岂不是适得其反?这次之所以能速胜,固然是君侯运筹帷幄,太史都督能征善战,也与鲜卑人轻敌有关。若非他们骄狂,自投险地,而是引兵遁去,只怕是战祸绵延,幽州不能安矣。乌桓、鲜卑自有习俗,强迫为编户不如依其旧俗。”
“不急。”孙策摇摇手,笑道:“塞北之胡不得不化的原因还没说清楚,讨论如何化胡为时过早。我很快要回中原,下次见面不知道是几年之后,既然子泰来了,我们就慢慢说,把这件事说清楚,为百年之计定个基调,开个好头。”
田畴心里一动,领会到孙策的意思。孙策和太史慈一样,对他寄以厚望。他虽然对做官不感兴趣,却不拒绝为这样的百年大业出一份力,否则他也不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了。既然孙策愿说,他自然愿听。
“是我鲁莽了,请君侯恕罪。”
“乌桓、鲜卑以外,子泰对幽州以北的事了解多少?”
“君侯指的是……”
“比如夫余,比如丁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