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节(2 / 4)
孙策挑挑眉,示意诸葛亮接着说。诸葛亮又道:“正如张敞所言,辽东汉胡杂居,形势复杂,需要一个通晓军事,最好精通骑战的大将坐镇。太史子义是个合适的人远,却绝非唯一的一个,只不过张敞不清楚,为稳妥起见,借着辟除邴原等人的机会,推荐太史子义出任辽东太守,力促其事,以免夜长梦多。”
“夜长梦多?”
“是的,张敞担心公孙度反复,希望接任辽东太守的人足够强悍,让公孙度不敢有非份之想。太史子义是青州人,又与邴原等人相识,有青州流民相助,能迅速掌握辽东。可是从长远而言,这未尝不是个隐患。太史子义是武人,邴原等人以名士自居,未必能奉其号令,万一再挟民意,反客为主,反倒让太史子义左右为难,严则伤乡党之义,宽则有纵容之嫌,纵使君侯信他,也难免惹人非议。”
孙策点点头。“那你说说,除了太史子义,还有谁可以接任辽东太守?”
“陈叔至,董元代,都可以。”
孙策明白了诸葛亮的担心。正因为太史慈是青州人,与邴原等人相熟,他们反而对太史慈没什么敬畏可言。这些人的号召力比太史慈大,那些青州流民更愿意依附他们,不愿意依附太史慈,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太史慈反而会被掣肘,还有可能引发对他不利的流言蜚语。
陈到是一个合适的人远,但亲卫骑不能无人统领,陈到不能动。董袭的忠心无虞,但他更熟悉步卒战法,对骑兵作战不熟悉,未必适合做辽东太守。他的优势也许就是他的江东系身份。
孙策有些头疼,他麾下将领不少,精通骑战的人却不多,而在北疆作战,不精通骑战是无法胜任的。不仅要精通骑战,能独立统兵,还要有理政的能力。辽东情况复杂,暂时不可能实行军政分离。可惜,陈武等人都太年轻了,暂时还不能独当一面。
想来想去,还就是太史慈最合适。
孙策一时难以决断,让诸葛亮把郭嘉请了来。郭嘉听完孙策的想法后,也觉得这个人选不太容易。诸葛亮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太史慈与邴原等人共事未必能占上风,但除了太史慈之外,的确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像太史慈这样的人实在不多。
郭嘉最后提了一个建议:让太史慈任战区督,节制右北平、辽西、辽东、辽东属国、玄菟、乐浪诸郡军政,将各郡骑兵集中起来,由太史慈统一指挥。辽东太守可以另派人选,主要负责境内的政事,分担一部分军事——主要是步卒的训练指挥——协助太史慈。为了能尽快控制辽东,可以从立功将士中挑选一部分人到各县任职,负责军事。
孙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降低了辽东太守的军事要求,人选一下子多了起来,董袭也可以胜任了。等他熟悉了骑兵战法,再让他做个完整的辽东太守,分担太史慈的一部分责任也不迟。
思路一开,原本棘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孙策让顾徽写信,先派人去向邴原等人致意,探探他们的口风。如果他们愿意接受辟除,那就委任他们为郡史、县令等职,协助太史慈、董袭控制辽东,如果不乐意,也不勉强。辽东是边郡,对军事素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名士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即使如此,孙策也没有敷衍了事。他正要重建青徐,这些青州人还是能派上用场的。顾徽写完草稿后,他仔细读了两遍,又提了几条意见,让顾徽润色一下,等孙乾回来,派孙乾去一趟襄平。与公孙度谈妥之后,孙乾反正要去襄平见公孙康,正好两件事一起办了。
在耽误了两天时间后,甘宁终于率领水师赶到。这一路逆风行驶,他是吃了不少苦头。得知战事已经结束,孙策击溃公孙模,逼降了一万多辽东步骑,他扼腕叹惜,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孙策随即给他一个任务:送张敞上任,抚略乐浪,并抓捕张岐归案。
甘宁大喜过望,美滋滋的去了。
第1800章 惺惺相惜
公孙度站在大帐门口,看着快步走来的孙乾,神情有些尴尬。
数月以前,孙乾曾经多次求见,但他一直不肯见,后来勉强见了一次,态度也不好,没等孙乾说完便很粗率的结束了。他从来没想过向孙策称臣,万万没想到会一战败北,而且败得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
断粮在即,如果议和不成,他就不得不考虑壮士断腕,如何将最精锐的将士带回襄平。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他也只能带走一两千骑兵而已,步卒是无论如何饿着肚子走上数百里,还是在孙策追击的情况下。
“府君,别来无恙?”孙乾笑盈盈地向公孙度行了一礼。
公孙度暗自叹息。当初孙乾称他为府君时,他大发雷霆,只是口才不给,辩不过孙乾。如今孙乾再称他为府君,他连发火的资格都没有了。别来无恙?我这像无恙的模样吗?公孙度强作镇静,拱手还礼。
“我一如既往,倒是公祐越发精神了。”
孙乾笑道:“那是因为我一直很清楚自己有多高,从不敢对自己有太高的期望,略有寸进便欣欣然矣。”他意味深长的打量了公孙度一眼。“若能与府君达成协议,我应该可以升上一级,佩犀印黑绶,以我这年纪,也算是小有成就,若能不懈精进,将来不失二千石。”
公孙度眉梢轻颤。“那我就先贺公祐高升了。”心中却是有些惊讶,孙乾这么自信,看来他很信任孙策啊,否则就算孙策给了他承诺,他也不至于宣诸于口,万一将来兑现不了,岂不丢脸。
孙乾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这本来就是一句试探的话,公孙度明白了他的意思,愿意玉成,说明他的确有议和之心,并非缓兵之计。看来这次战败对他的信心打击不小,公孙度一向自负,绝不是那种肯轻易低头的人。
公孙度将孙乾迎入帐中,分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孙乾便说明来意。“沈使君已经将府君之意转达吴侯。说实话,吴侯麾下诸将是不太愿意与府君议和的,大营易手,粮草无忧,他们更愿意与府君做最后之对决,战而胜之,以绝后患。”
公孙度脸色铁青,沉默不语。虽说是议和,但他的确没什么翻盘的机会,换了是他,是否接受投降都难说,更别说是议和了。孙乾虽然已经坐在这里,但最后能不能谈得成,依然未可定论。
“不过吴侯激赏府君豪气,愿意给府君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返回顶部↑
“夜长梦多?”
“是的,张敞担心公孙度反复,希望接任辽东太守的人足够强悍,让公孙度不敢有非份之想。太史子义是青州人,又与邴原等人相识,有青州流民相助,能迅速掌握辽东。可是从长远而言,这未尝不是个隐患。太史子义是武人,邴原等人以名士自居,未必能奉其号令,万一再挟民意,反客为主,反倒让太史子义左右为难,严则伤乡党之义,宽则有纵容之嫌,纵使君侯信他,也难免惹人非议。”
孙策点点头。“那你说说,除了太史子义,还有谁可以接任辽东太守?”
“陈叔至,董元代,都可以。”
孙策明白了诸葛亮的担心。正因为太史慈是青州人,与邴原等人相熟,他们反而对太史慈没什么敬畏可言。这些人的号召力比太史慈大,那些青州流民更愿意依附他们,不愿意依附太史慈,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太史慈反而会被掣肘,还有可能引发对他不利的流言蜚语。
陈到是一个合适的人远,但亲卫骑不能无人统领,陈到不能动。董袭的忠心无虞,但他更熟悉步卒战法,对骑兵作战不熟悉,未必适合做辽东太守。他的优势也许就是他的江东系身份。
孙策有些头疼,他麾下将领不少,精通骑战的人却不多,而在北疆作战,不精通骑战是无法胜任的。不仅要精通骑战,能独立统兵,还要有理政的能力。辽东情况复杂,暂时不可能实行军政分离。可惜,陈武等人都太年轻了,暂时还不能独当一面。
想来想去,还就是太史慈最合适。
孙策一时难以决断,让诸葛亮把郭嘉请了来。郭嘉听完孙策的想法后,也觉得这个人选不太容易。诸葛亮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太史慈与邴原等人共事未必能占上风,但除了太史慈之外,的确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像太史慈这样的人实在不多。
郭嘉最后提了一个建议:让太史慈任战区督,节制右北平、辽西、辽东、辽东属国、玄菟、乐浪诸郡军政,将各郡骑兵集中起来,由太史慈统一指挥。辽东太守可以另派人选,主要负责境内的政事,分担一部分军事——主要是步卒的训练指挥——协助太史慈。为了能尽快控制辽东,可以从立功将士中挑选一部分人到各县任职,负责军事。
孙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降低了辽东太守的军事要求,人选一下子多了起来,董袭也可以胜任了。等他熟悉了骑兵战法,再让他做个完整的辽东太守,分担太史慈的一部分责任也不迟。
思路一开,原本棘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孙策让顾徽写信,先派人去向邴原等人致意,探探他们的口风。如果他们愿意接受辟除,那就委任他们为郡史、县令等职,协助太史慈、董袭控制辽东,如果不乐意,也不勉强。辽东是边郡,对军事素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名士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即使如此,孙策也没有敷衍了事。他正要重建青徐,这些青州人还是能派上用场的。顾徽写完草稿后,他仔细读了两遍,又提了几条意见,让顾徽润色一下,等孙乾回来,派孙乾去一趟襄平。与公孙度谈妥之后,孙乾反正要去襄平见公孙康,正好两件事一起办了。
在耽误了两天时间后,甘宁终于率领水师赶到。这一路逆风行驶,他是吃了不少苦头。得知战事已经结束,孙策击溃公孙模,逼降了一万多辽东步骑,他扼腕叹惜,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孙策随即给他一个任务:送张敞上任,抚略乐浪,并抓捕张岐归案。
甘宁大喜过望,美滋滋的去了。
第1800章 惺惺相惜
公孙度站在大帐门口,看着快步走来的孙乾,神情有些尴尬。
数月以前,孙乾曾经多次求见,但他一直不肯见,后来勉强见了一次,态度也不好,没等孙乾说完便很粗率的结束了。他从来没想过向孙策称臣,万万没想到会一战败北,而且败得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
断粮在即,如果议和不成,他就不得不考虑壮士断腕,如何将最精锐的将士带回襄平。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他也只能带走一两千骑兵而已,步卒是无论如何饿着肚子走上数百里,还是在孙策追击的情况下。
“府君,别来无恙?”孙乾笑盈盈地向公孙度行了一礼。
公孙度暗自叹息。当初孙乾称他为府君时,他大发雷霆,只是口才不给,辩不过孙乾。如今孙乾再称他为府君,他连发火的资格都没有了。别来无恙?我这像无恙的模样吗?公孙度强作镇静,拱手还礼。
“我一如既往,倒是公祐越发精神了。”
孙乾笑道:“那是因为我一直很清楚自己有多高,从不敢对自己有太高的期望,略有寸进便欣欣然矣。”他意味深长的打量了公孙度一眼。“若能与府君达成协议,我应该可以升上一级,佩犀印黑绶,以我这年纪,也算是小有成就,若能不懈精进,将来不失二千石。”
公孙度眉梢轻颤。“那我就先贺公祐高升了。”心中却是有些惊讶,孙乾这么自信,看来他很信任孙策啊,否则就算孙策给了他承诺,他也不至于宣诸于口,万一将来兑现不了,岂不丢脸。
孙乾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这本来就是一句试探的话,公孙度明白了他的意思,愿意玉成,说明他的确有议和之心,并非缓兵之计。看来这次战败对他的信心打击不小,公孙度一向自负,绝不是那种肯轻易低头的人。
公孙度将孙乾迎入帐中,分宾主落座,寒喧了几句,孙乾便说明来意。“沈使君已经将府君之意转达吴侯。说实话,吴侯麾下诸将是不太愿意与府君议和的,大营易手,粮草无忧,他们更愿意与府君做最后之对决,战而胜之,以绝后患。”
公孙度脸色铁青,沉默不语。虽说是议和,但他的确没什么翻盘的机会,换了是他,是否接受投降都难说,更别说是议和了。孙乾虽然已经坐在这里,但最后能不能谈得成,依然未可定论。
“不过吴侯激赏府君豪气,愿意给府君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