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人齐唰唰地看向周瑜、黄忠等人,孙策笑道:“公瑾,你来说说,既已封侯拜将,为何继续战斗?”
  辛毗和荀攸互相看了一眼,有些不安。孙策当众抛出这个问题,又指定周瑜回答,莫非有所指?
  “喏,谢将军。”周瑜缓步出列,不紧不慢地说道:“我等之所以恋栈不退,只是想追随将军征战天下,建太平,兴盛世。至于加官晋爵,顺其自然吧,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说得好。”孙策拍掌叫好。“诸君,周将军此言正是我要说的第二重境界:为义。何为义?就是应该做的事。身为武人,面对天下大乱,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个毕业生举起拳头,大叫道:“以暴制暴,以战止战,平定天下。”
  孙策连连点头,再次鼓掌。“说得好,和周将军所言异曲同功,我们应该为他和周将军鼓鼓掌。”
  毕生们大笑,纷纷鼓掌。那个毕业生有点不好意思,又有些得意洋洋。能和周瑜相提并论,足够让他骄傲一阵子了。掌声雷鸣,周瑜笑笑,退了回去,面色平静,宛如春风。荀攸和辛毗不约同而同的松了一口气,刚刚提起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不管孙策是什么用意,周瑜的应对没有任何问题。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而笑,也抬起手拍了两下。
  孙策等掌声稍息,接着又举起第三根手指。众人再次安静下来,竖起耳朵,听孙策这第三重境界。就连张纮等人都有些好奇,不知道孙策想说些什么。第二重已经是为义,要平定天下。天下既已太平,还需要战斗吗?难道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也不错,虽然换了说法,别出心裁,终究不离正道。可如果是穷兵黩武,一意开拓四方,那就是麻烦了。事实上,孙策已经露出了这样的苗头,他要求蔡琰研习天竺、西域文字,未尝没有为征伐做准备的可能,虽说这个想法看起来太遥远了些,可是以孙策深谋远虑的禀性,却也不能说一点可能也没有。
  “天下太平,诸君加官晋爵,是不是就可以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了呢?”孙策举着三根手指,环顾四周。见夫人能够回答,他再次转向周瑜等人,笑容满面。“诸君皆是俊杰,哪位能给我一个答案?”
  张纮等人很无语。这是你自己提出的问题,除了你自己,谁能解答?就算说得再好,你说不是,那就不是。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问题是孙策提出的,孙策却不是胡搅蛮缠,故作玄虚,他此举显然另有深意。第一个问题问讲武堂的毕业生,因为讲武堂的毕业生大多出身寒微,要为生存而战,第二个问题问周瑜,因为周瑜胸怀大志,要为天下而战,第三个问题自然要比第二个问题还要再高一层,问别人似乎也没有意义,只有他们几个读书人能答。
  可是这怎么答?张纮转身看向郭嘉,郭嘉摇摇头,耸耸肩。张纮再看辛毗、荀攸,辛毗也觉得困难,没有合适的答案。荀攸沉默着,眉头微蹙,一动不动,见张纮看过去,他愣了一下,略有迟疑,随即也眨眨眼睛,摇了摇头。
  这时,蔡琰突然哦了一声,若有所思,正准备开口,又觉得不妥,连忙用手掩住了嘴。
  第1579章 三重境
  孙策笑了。“蔡大家,不如你来解答一下吧。”
  蔡琰有些窘迫,求助地看着周瑜。周瑜笑道:“但说无妨,即使错了,能与将军高见印证一番,也是好的。”
  得到周瑜的鼓励,蔡琰心中大定,上前一步,落落大方,朗声道:“为道。”
  孙策点点头,笑容更盛。“何为为道?”
  “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孙策再次点头,转身看向张纮。“子纲先生以为如何?”
  张纮也觉得这个答案不错,而且孙策也点了头,应该就是这个答案了。虽然没有超出预料,多少有些失望,但若孙策真这么想也是一件好事,他可不希望孙策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儒家讲中庸,不喜欢秦始皇、汉武帝那一类功业心太强的君主,更愿意看到光武帝、孝明帝这类符合儒家理想的君主,即使不可得,退而求其次,孝宣帝那样的也行。
  孙策转身看向毕业生们,笑道:“你们看,巾帼不让须眉,蔡大家的见识要比周将军更甚一筹。”
  众人忍俊不禁,笑出声来。蔡琰有些不快,却无法阻止。她偷眼看看周瑜,周瑜却满不在乎,见她看过去,回以淡然一笑。蔡琰咬了咬嘴唇,退了回去,转着眼珠,打定主意,无论如何要找个机会为难一下孙策,报他今天当笑调侃周瑜之仇。
  “你们能明白蔡大家的意思吗?”
  “明白。”有毕业生大叫道:“尹祭酒讲兵法时,提及此言,我们都记得呢。”
  “你们记得,却未必有人真的明白。”孙策收起笑容,不紧不慢地说道:“我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即使是子纲先生这样学问渊博的名士,或者是蔡大家这样的才女,也未必能体会这为道而战的真义。”
  有人叫道:“既然如此,那谁才能真正体会呢?”
  孙策哈哈一笑,抬起双手,示意众人安静。“请诸君稍安勿躁,容我抛砖引玉,略作解说。等我说完,如果哪位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众人连连点头。不仅讲武堂的毕业生们好奇心大起,就连张纮都被勾起了兴趣,甚至还有些担心。官渡之战,孙策击败袁绍,稳定了中原形势,再次见面时,他便明显感觉到孙策的心态与以前不同。往好处说,是更自信从容了,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张。往坏处说,则有些自负,难免独断专行。他很想听听孙策这第三重境界的解说,然后加以评价,好让孙策有所警醒,不要太目中无人。
  “在解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岔开一下话题,说说士。”孙策说道:“诸君,你们觉得自己是士吗?”
  毕业生们沉默以对,心情有些复杂,有人瞟向孙策身后的张纮等人。什么是士?张纮、荀攸那样的人才是士,士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道德,要有名望,被士林所承认,才可以被称为士。按这个标准,就连郭嘉、周瑜都未必能被称为真正的士。郭嘉名声不好,是有名的浪荡子。周瑜学问不足,更多的被人看作武夫,只不过是比普通武夫儒雅一点罢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