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节(2 / 4)
弩车开始发射巨箭和集束箭,袁军将士迅速散开,五人一组,两人持大盾在前面掩护,三人猫着腰跟在后面,闷着头向前跑。因为坡度的关系,弩车的覆盖范围比平地更窄,再加上担心误伤己方将士,弩车不能将射角设置得太低,等袁军将士冲到沟前,弩车的威力就无从发挥。
弩车虽然犀利,毕竟射速慢,对移动目标的杀伤远不如对固定目标的杀伤,分散目标也远不如密集目标。袁军将士采用分散阵型,快速移动,成功的避开了弩车的打击,冲到了沟边。
沟里的尸体大部分已经被清理掉,但木桩上的鲜血却还在,血淋淋的很吓人,鲜血积在坑里,吸引了不少苍蝇,腥味也比山坡上更浓烈,薰得人胸闷欲呕。但袁军将士却没时间考虑这些,如何跨过这些沟才是他们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沟并不宽,可以直接跳过去,但对面就是严阵以待的江东军士卒,直接跳过去必然会被他们冲撞,避免不了摔进沟里的厄运。如果换在平时,他们肯定不敢跳,但躺在山坡下的两百多具尸体告诉他们,退回去必死无疑,向前冲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至少家人有可能得到抚恤。
袁军士卒大声呼喝道,互相打气,加速冲锋,纵身跳过深沟。
江东军士卒迎了上来,用长矛刺,用盾牌挤。不断有袁军将士被推入沟中,被木桩刺死,但无路可退的袁军将士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与江东军士卒缠斗在一起。发了疯的人非常可怕,虽然鲁肃所领的都是训练有素的江东子弟兵,面对这些疯狂的袁军将士还是有些吃力,再也无法像刚才一样轻易得手。双方搅杀在一起,不断有人倒下,不同口音的喊杀声混在一起。
袁绍远远地看着,见这一次攻击进展顺利,虽然还没有击破鲁肃的阵地,却打得有声有色,非常满意。他转身对沮授说道:“公与,你说得对,燕赵多壮士,冀州兵真要发了狠,未必不如江东兵。”
沮授寒着脸,尽量不让自己露出动摇的神情。现在上阵的都是冀州人,他献计斩杀溃兵以激励士气,也许能帮袁绍夺取最后的胜利,但有损阴德。不过佳兵不祥,这时候也顾不上了。
“主公,赏罚乃君之权柄,有罚无赏,难免生怨,请主公下令,对奋勇作战的将士予以嘉奖。”
袁绍连连点头。“没错,没错。公与,你说得太对了。我听说孙策的部下之所以敢战,就是因为赏罚分明。他能做的,我难道就不能做吗?传令各营,但凡力战的将士,不论生死,皆有重赏。”
沮授将袁绍的命令传达下去,等候在台上的传令兵飞奔而去,将袁绍的命令传到各营。一时间,袁军将士欢声雷动,山呼万岁。袁绍很高兴,起身向将士们致意。
这时,张郃赶了回来,向袁绍汇报了前面交战的情况。执行完督战任务后,张郃并没有立刻回来,他在阵前近距离观察了鲁肃的阵地,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袁军花费两天时间建立的强弩阵地完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箭阵看起来很密集,却不能造成有效的杀伤。鲁肃建起的木楼挡住了绝大部分的箭矢,他的部下可以无惧箭阵的威胁,一心一意的对付正面攻击。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攻击越猛,伤亡越大,就算最后能夺取鲁肃的阵地,也会因为损失太大而难以为继,无力攻击新郑。
除此之外,鲁肃在阵前挖的深沟也是大问题,必须想办法填平这些深沟,否则兵力很难及时投送,无法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
第1432章 脱颖而出
袁绍看看张郃,又看看远处的战场,战斗虽然还在继续,但前进的势头已经被遏制,不出意外的话,第二次进攻也会以失败告终。一次进攻就是一千人,即使他有兵力优势也不能这么往鲁肃的坑里填,他的对手可不仅仅是鲁肃,还有孙策。
“儁乂,你把你看到的情况详细说说。”
袁绍命人取来一张席,又取来纸笔,让张郃坐下细说。张郃谢过,在一旁跪坐,先画了一个草图,又详细解说鲁肃的部署在交战时会有什么利弊。他在阵前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看得很细致,此刻一一道来,条理清晰,如在指掌之中。
袁绍越听越惊奇,心中不免懊悔。他知道张郃武艺好,所以才让他做自己的亲卫将,率领大戟士随侍左右,但他却和张郃交流不多,不知道张郃对排兵布阵有如此心得。这样的将才做亲卫将太可惜了,应该让他独领一部啊。以他的能力,领三五千人绰绰有余,甚至可以领万人。
由眼前的张郃想到高览,袁绍一时有些糊涂,不明白自己以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身边有这么多人才却没用上,反倒让审荣那样的废物成了领兵大将?
这时,第二次进攻也结束了,虽然一千将士浴血奋战,可是面对鲁肃的阻击,他们伤亡惨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前军指挥的将领正准备发起第三次进攻,袁绍下令暂停。他让人把奉命撤回来的残兵带到中军,亲自询问,寻找破敌之道。
见袁绍如此看重他们,这些幸存的士卒感激涕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说给袁绍,验证了张郃的分析判断。袁绍既庆幸又恼怒,恨不得现在就将前军将领换掉,由张郃接替。沮授坚持反对,张郃负有保护袁绍的重任,不能轻易调离。且前军将领没有犯错,临阵换将,人心不服。袁绍觉得有理,传令指挥进攻的几个将军、校尉,让他们赶到中军,一起听张郃分析战情,商议对策。
……
见袁军暂时停止攻击,不少人赶向中军,鲁肃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不时看一眼山坡下的袁绍中军。
他清楚,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些战果还不足以填平他和袁绍之间的实力差距。张郃站在坡下观察阵地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张郃,虽然相距两百余步,他看不清张郃的脸,只能看到张郃的身形,却能感觉到此人与普通将领的不同。
此人从中军而来,应该是袁绍中军的某个将领。鲁肃略一思索,就想到了可能是谁。他听孙策说过,张郃是将才,只是眼下还没有等到属于他的机会。战场是将领脱颖而出的最好机会,张郃既然有才,出现在这里,观察他的阵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一个能让孙策记在心上的将才,会做出怎样的部署呢?鲁肃有些好奇,还有些兴奋。
利用袁军调整战术的空隙,鲁肃也抓紧时间做准备。阵前的尸体要清理,箭矢要补充,受伤的将士要转移到后面处理伤口,虽然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具体的事务,他这个主将也不能不管不问。人都有惰性,也会有疏忽,如果他不去督促、检查,肯定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说不定哪一个问题就会造成致命的隐患。
兵者,死生之地,容不得一点疏忽。
鲁肃走了一圈,军谋石韪刚刚统计完伤亡数据,心情看起来很不错。“将军,伤亡比例近十比一,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返回顶部↑
弩车虽然犀利,毕竟射速慢,对移动目标的杀伤远不如对固定目标的杀伤,分散目标也远不如密集目标。袁军将士采用分散阵型,快速移动,成功的避开了弩车的打击,冲到了沟边。
沟里的尸体大部分已经被清理掉,但木桩上的鲜血却还在,血淋淋的很吓人,鲜血积在坑里,吸引了不少苍蝇,腥味也比山坡上更浓烈,薰得人胸闷欲呕。但袁军将士却没时间考虑这些,如何跨过这些沟才是他们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沟并不宽,可以直接跳过去,但对面就是严阵以待的江东军士卒,直接跳过去必然会被他们冲撞,避免不了摔进沟里的厄运。如果换在平时,他们肯定不敢跳,但躺在山坡下的两百多具尸体告诉他们,退回去必死无疑,向前冲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至少家人有可能得到抚恤。
袁军士卒大声呼喝道,互相打气,加速冲锋,纵身跳过深沟。
江东军士卒迎了上来,用长矛刺,用盾牌挤。不断有袁军将士被推入沟中,被木桩刺死,但无路可退的袁军将士还是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与江东军士卒缠斗在一起。发了疯的人非常可怕,虽然鲁肃所领的都是训练有素的江东子弟兵,面对这些疯狂的袁军将士还是有些吃力,再也无法像刚才一样轻易得手。双方搅杀在一起,不断有人倒下,不同口音的喊杀声混在一起。
袁绍远远地看着,见这一次攻击进展顺利,虽然还没有击破鲁肃的阵地,却打得有声有色,非常满意。他转身对沮授说道:“公与,你说得对,燕赵多壮士,冀州兵真要发了狠,未必不如江东兵。”
沮授寒着脸,尽量不让自己露出动摇的神情。现在上阵的都是冀州人,他献计斩杀溃兵以激励士气,也许能帮袁绍夺取最后的胜利,但有损阴德。不过佳兵不祥,这时候也顾不上了。
“主公,赏罚乃君之权柄,有罚无赏,难免生怨,请主公下令,对奋勇作战的将士予以嘉奖。”
袁绍连连点头。“没错,没错。公与,你说得太对了。我听说孙策的部下之所以敢战,就是因为赏罚分明。他能做的,我难道就不能做吗?传令各营,但凡力战的将士,不论生死,皆有重赏。”
沮授将袁绍的命令传达下去,等候在台上的传令兵飞奔而去,将袁绍的命令传到各营。一时间,袁军将士欢声雷动,山呼万岁。袁绍很高兴,起身向将士们致意。
这时,张郃赶了回来,向袁绍汇报了前面交战的情况。执行完督战任务后,张郃并没有立刻回来,他在阵前近距离观察了鲁肃的阵地,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袁军花费两天时间建立的强弩阵地完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箭阵看起来很密集,却不能造成有效的杀伤。鲁肃建起的木楼挡住了绝大部分的箭矢,他的部下可以无惧箭阵的威胁,一心一意的对付正面攻击。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攻击越猛,伤亡越大,就算最后能夺取鲁肃的阵地,也会因为损失太大而难以为继,无力攻击新郑。
除此之外,鲁肃在阵前挖的深沟也是大问题,必须想办法填平这些深沟,否则兵力很难及时投送,无法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
第1432章 脱颖而出
袁绍看看张郃,又看看远处的战场,战斗虽然还在继续,但前进的势头已经被遏制,不出意外的话,第二次进攻也会以失败告终。一次进攻就是一千人,即使他有兵力优势也不能这么往鲁肃的坑里填,他的对手可不仅仅是鲁肃,还有孙策。
“儁乂,你把你看到的情况详细说说。”
袁绍命人取来一张席,又取来纸笔,让张郃坐下细说。张郃谢过,在一旁跪坐,先画了一个草图,又详细解说鲁肃的部署在交战时会有什么利弊。他在阵前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看得很细致,此刻一一道来,条理清晰,如在指掌之中。
袁绍越听越惊奇,心中不免懊悔。他知道张郃武艺好,所以才让他做自己的亲卫将,率领大戟士随侍左右,但他却和张郃交流不多,不知道张郃对排兵布阵有如此心得。这样的将才做亲卫将太可惜了,应该让他独领一部啊。以他的能力,领三五千人绰绰有余,甚至可以领万人。
由眼前的张郃想到高览,袁绍一时有些糊涂,不明白自己以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身边有这么多人才却没用上,反倒让审荣那样的废物成了领兵大将?
这时,第二次进攻也结束了,虽然一千将士浴血奋战,可是面对鲁肃的阻击,他们伤亡惨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前军指挥的将领正准备发起第三次进攻,袁绍下令暂停。他让人把奉命撤回来的残兵带到中军,亲自询问,寻找破敌之道。
见袁绍如此看重他们,这些幸存的士卒感激涕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说给袁绍,验证了张郃的分析判断。袁绍既庆幸又恼怒,恨不得现在就将前军将领换掉,由张郃接替。沮授坚持反对,张郃负有保护袁绍的重任,不能轻易调离。且前军将领没有犯错,临阵换将,人心不服。袁绍觉得有理,传令指挥进攻的几个将军、校尉,让他们赶到中军,一起听张郃分析战情,商议对策。
……
见袁军暂时停止攻击,不少人赶向中军,鲁肃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不时看一眼山坡下的袁绍中军。
他清楚,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些战果还不足以填平他和袁绍之间的实力差距。张郃站在坡下观察阵地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张郃,虽然相距两百余步,他看不清张郃的脸,只能看到张郃的身形,却能感觉到此人与普通将领的不同。
此人从中军而来,应该是袁绍中军的某个将领。鲁肃略一思索,就想到了可能是谁。他听孙策说过,张郃是将才,只是眼下还没有等到属于他的机会。战场是将领脱颖而出的最好机会,张郃既然有才,出现在这里,观察他的阵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一个能让孙策记在心上的将才,会做出怎样的部署呢?鲁肃有些好奇,还有些兴奋。
利用袁军调整战术的空隙,鲁肃也抓紧时间做准备。阵前的尸体要清理,箭矢要补充,受伤的将士要转移到后面处理伤口,虽然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具体的事务,他这个主将也不能不管不问。人都有惰性,也会有疏忽,如果他不去督促、检查,肯定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说不定哪一个问题就会造成致命的隐患。
兵者,死生之地,容不得一点疏忽。
鲁肃走了一圈,军谋石韪刚刚统计完伤亡数据,心情看起来很不错。“将军,伤亡比例近十比一,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