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温现在还有一丝侠气,但这已经是最后的余光了。历史上,赵温在与李傕等人抗争犹有大臣之节,不肯屈服,到了建安十三年,时任司徒的赵温却想拍曹操的马屁,举辟曹丕为掾,结果拍到了马腿上,被曹操以选举不实罢免,成了一个笑话。
  这其实也不能怪赵温,眼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顺应潮流也是人之常情。能做的努力他们都做了,到了建安十三年,天下归曹之势已成。如果不是曹操得意忘形,遭受赤壁惨败,根本不会有三国鼎立这种事,改朝换代也会提前很多年。
  总的来说,如果不求全责备的话,赵温算不上名臣,但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晚节不保,本质上还是不谙人情世故,为官不够圆滑,想放下身段,却不知道怎么放下身段,示好的套路跟不上形势而已,不能因此全部抹杀他之前的功劳。
  “诏书里都说些什么?”孙策端着碗喝了一大口,一边嚼着煮着烂熟的绿豆,一边说道。
  “将军就这样接诏吗?”赵温看看孙策,收起笑容,正色道:“虽说是军营之中一切从简,也不能这么失礼吧?人不知礼,何以立身处世?”
  孙策歪了歪嘴,将绿豆汤全部倒进嘴里,嚼了几下,伸伸脖子,全咽了进去,这才一抹嘴,笑嘻嘻地说道:“我怎么知道这是诏书是天子发出来的,还是邟乡侯发出来的?如果是邟乡侯让我投降的诏书,我难道也要接?”
  赵温面红耳赤,只好强作镇静。“我从长安来,自然是天子的诏书。”
  “这可不一定。”孙策自顾自地坐了下来,双手按着膝盖,眼皮上翻,嘴角带着讥讽。“就算诏书是长安来的,也不能保证诏书是天子的意思,不是邟乡侯的意思。依我看,现在朝中主政的那几位身在长安,心却早已经飞到了邺城。天子嘛,垂拱而已,对吧?”
  第1167章 文化与交易
  赵温被孙策怼得哑口无言,只好说道:“将军,陛下已经安排钟元常等人在审案,只是一时还没有结论而已。此案涉及较广,又是大逆之罪,一旦坐实,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受牵连,家破人亡,岂能不谨慎些?”
  孙策点点头,以示赞同。他心中明镜也似,案子怎么查,其实并不重要,事实是明摆着的,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击败袁绍。如果袁绍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改朝换代,以后发布的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诏书了。如果他能击袁绍,这件案子自然迅速结案,在袁绍的罪状上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但这不妨碍他藐视朝廷。袁绍做得了初一,我不能做十五?你们想坐山观虎斗,还想我给你们好脸色,也太天真了。你有你的小算盘,我有我的黑帐本,看谁算得过谁。
  “谨慎,谨慎,我看你们就是敷衍。证据确凿,事实清楚,还有什么疑问?难道你们还想反黑为白,再治我一个诬告反坐?”孙策不耐烦的挥挥手。“算了吧,反正我对你们也没什么指望了,有事赶紧说,我一身是汗,待会儿还要去游泳,没时间和你扯皮。”
  赵温也火了。“既然如此,那就等将军有空再说吧。我先回平舆,在驿舍等着将军的好消息。”说完,他放下碗,拱拱手,转身就走。
  孙策笑了一声:“你来要粮的吧?”
  赵温转过身,瞪着孙策,故作不屑。孙策笑笑。“行啦,你就别硬撑啦,你从平舆来,想必见过了张子布,又与杨德祖同车,应该知道我也没有余粮,知道这诏书传了也是白传,所以才这么硬气,对吧?”
  赵温很尴尬,只好僵着脸,不置可否。
  “不如我们做个交易吧。”
  “交易?”
  “嗯,蔡伯喈在襄阳著史,需要东观的藏书做参考。朝廷如果愿意把东观藏书借给蔡伯喈一用,我可以再给你们一些粮食。”
  赵温眉毛轻扬。“东观乃是朝廷藏书之地,那些图书岂能借人?孙将军,你知不知道你这句话和袁绍擅下诏书相似……”
  “这么说,你也承认袁绍是擅下诏书?”
  “呃……”赵温顾左右而言他。“虽然还没确认,但我相信孙将军的指控不会是空穴来风,可是孙将军,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可不亚于袁绍。”
  孙策笑了两声,不以为然的捻着手指。“赵公,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行吗?”
  “不敢,请将军直言当面。”
  “万一,我是说万一啊,万一大汉真的亡了,改朝换代,那衣冠华夏还在不在?”
  赵温皱起了眉。他转身走到孙策面前,俯身盯着孙策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孙将军,你究竟想说什么?你也想改朝换代吗?”
  孙策忍不住笑了。“赵公,你不要这么敏感好不好?大汉四百年了,又是这个形势,袁绍都开始下诏书了,也没见你这么义愤,我假设一下,你这么紧张干什么?照你这么说,如果我问你百年之后想不想请蔡伯喈作文书丹,就等于我想杀你?你这什么逻辑啊?”
  赵温眨眨眼睛,尴尬不已。他也觉得自己有点过激了。“呃,将军位高权重,负天下之望,言出于口,意发于心,岂能不留意?”
  “谢赵公为我着想,不过我还是想先听听赵公的看法。如果大汉亡了,改朝换代,衣冠华夏还在不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