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节(3 / 4)
生死决斗时闭着眼睛,这是不合常理的。没有了眼神的接触,孙策瞬间错愕,随即跳出了一心求战求胜、不及其余的忘我状态,在最后一刻停止了纯粹出乎本能的动作。
孙策吁了一口气,胸中快意之极。“太史子义,服了没有?”
太史慈本来以为必死,半天没动静,又听到孙策的声音,他才缓缓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当前状况,淡淡地说道:“将军武艺高强,又有神兵利器助阵,慈甘拜下风。”
孙策瞅了太史慈片刻,忍不住放声大笑。他收起霸王杀,伸出左手。太史慈迟疑了片刻,还是拉着孙策的手,借力站了起来。孙策伸手揽着太史慈的肩膀,低声笑道:“子义,你和人比武,假如对方用木棍,你会也用木棍吗?”
太史慈脸涨得通红,尴尬无比。输了就是输了,说对方武器当然是借口。况且孙策并没有在兵刃上占他便宜,用铁戟来克制孙策的兵刃是他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孙策。
“将军武功高强,慈佩服。”
“行了,我说过,步战我优势更大一些,你能战至百合,已经很让我意外了。”孙策拍拍太史慈。“骑射你比我稍胜一筹,步战你输我三分,综合而论,各有千秋,不分胜负。走吧,我们去喝酒,看看酒量谁更好。你若不服,等你吃饱喝足,休息好了,我们再比拳脚,看我怎么虐你千万遍。”
太史慈哭笑不得,却又莫名的觉得有一种亲近感,仿佛相知多年的好友,而不是刚刚还在拼命的敌人。这大概是命中注定,避无可避。太史慈心里叹了一口气,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不知不觉的烟消云散。
见胜负已分,虞翻松了一口气,便人铺席设座,准备酒宴。太史慈见岭上的同伴已经被孙策招来,也没说什么,让人回去将山里的同伴全部叫来,向孙策投降。
在等候的时候,孙策与太史慈入座,把酒言欢。虞翻入座相陪,一边赏着风景春光,一边天南海北的闲扯。刚刚化敌为友,这时候谁也不会谈正经事,以免对方尴尬,只说一些闲话以拉近距离。孙策很关心辽东的情况,太史慈便将自己在辽东的经历说了一遍。
辽东现在是公孙度的天下。
初平元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杀了襄平令公孙昭,而且是笞杀于市,也就是当众活活抽死,一下子让人见识了他的凶残。这还是刚刚开始,接着他又大开杀戒,屠灭郡中豪强百余家,杀得人心惶惶,一提到公孙度三个字,连小孩子都不敢哭。
杀完了豪强杀胡人,公孙度又大肆拓张,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眼下他已经不仅是辽东太守,玄莬、乐浪都被他控制,连辽西都有一半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是辽东土皇帝,没人敢惹。不过他杀人杀得太多,名声太坏,虽然敢和他做对的人不多,愿意支持他的人也非常少,像太史慈这样从青州渡海而去的难民都不愿意支持他,宁可躲进深山。
辽东多山,比丹阳、会稽这一带的形势还要复杂,几百人往山里一躲,找个地方自耕自种,再建起坞堡自守,不要太自在。迁过去的中原人大多以宗族为单位,心特别齐,不管是种地还是筑堡都是小事一桩,轻车熟路。不仅当地的土著不是他们对手,就连公孙度也不敢轻易挑事,反要卑词礼请,被拒绝了也不敢有意见。
所以在辽东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形势:中原去的流民最威风,标准的外来强龙,而且是跨海龙。太守公孙度居其中,而辽东本土的豪强却做不成地头蛇,被公孙度压得死死的,连头都不敢抬。至于那些胡人,更是被公孙度打得鼻青眼肿,望风而逃。
孙策颇有些不解。“公孙度用兵如何,短短几年时间,如何能东拒高句丽,西逐乌桓?”
太史慈笑了。“将军有所不知,胡人虽然擅长骑射,来去如风,屡次击败朝廷的大军,正面作战并不是中原对手。公孙度用兵并无过人之处,但他麾下骑士既有骑射之利,又有胡人不及的突击之长,所以战无不胜。”
孙策大感兴趣。“愿闻其详。”
太史慈擅长骑射,又能持矛而战,对骑兵应用颇有心得。他到辽东后,不仅见识了辽东郡兵,还有机会与胡人接触,对双方战法优劣一清二楚。新投孙策,他也想展露一下个人武艺之外的能力,当下也不推辞,为孙策详细解说其中要害。
“将军,这话说来就长了。”太史慈呷了一口酒,慨然道:“为使将军明知其中因果,慈不揣妄陋,愿为将军解说骑兵战史。”
孙策大笑。他一直想系统了解骑兵战史,所以才把这个课题交给了马超,没想到马超这货有勇无谋,这么久了,一个字也没憋出来。现在太史慈主动要为他讲骑兵发展史,他当然求之不得。
“欲建骑兵,必有战马,所以骑兵战法由草原而起,由胡人发端。胡人男子都要练习骑射,儿时骑羊射兔鼠,长则骑马猎虎豹,马就是他们的双腿,骑射于他们而言是与生而来的技能,不能骑射者,在草原上无立锥之地,比骑射,中原人纵有个别人能技惊四座,论整体实力,与胡人相去不可以千里计,所以卫霍之前,中原纵有名将如李牧、李广,也是败多胜少,总体上处于守势。无他,骑射不如也。”
第842章 见识
骑兵发源于拥有大量优质马匹的草原,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原早先以车战为主,虽然也有骑兵,但都是作为辅助兵种。战车的冲击能力很强,可是对地形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步卒配合,面对草原上的骑兵时,战车几乎无用武之力,除非诱胡人上当,围而歼之,否则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意义。
转折点发生在汉武帝时。为了对付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汉武帝改变了以前的战法,基本放弃了战车,以骑兵对骑兵,有一段时间甚至放弃了步卒,以纯骑兵出击。为了克服中原骑兵骑射能力总体不如匈奴人的现实,汉军干脆放弃了骑射,采用强行突击,近距离肉搏的战术。
相比于骑射,近距离肉搏对骑士的要求更低,杀伤力却更强。想想也能明白。策马冲到跟前,用矛戟刺杀,总比在起伏不定的马背上射中几十步外的目标容易一点,被矛戟洞穿身体,肯定也比中箭更严重。只要不是要害,中箭通常不会死,对于普遍装备铁甲的汉军骑士来说,中箭甚至不影响战斗,但是被矛戟刺中,就算不死也要重伤,当时就有可能丧失战斗力。
有了这两个优势,汉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既然这个战术并不难,杀伤效果又好,为什么胡人不用?原因很简单,近身格斗比骑射更危险。在将对手刺下马去的时候,骑士也很容易落马,而且近距离的短兵相接更考验战士的勇气和技巧,这都是胡人不具备的条件。他们更习惯于远距离射击,不习惯贴身肉搏。
但是战术因形势而变,汉军可以变,为什么胡人不能变?在汉军的打击下,他们已经快亡种了,为什么还固守骑射的战术?太史慈以前不解,这次去辽东,与胡人接触,才知道其中原因。
汉军出征是奉命行事,有军法管制,违令则斩,所以作战时不管有利没利都必须一往无前,舍生忘死。而胡人是部落制,部落首领对属下战士控制能力有限,无法像中原将领一样逼着部下冒险冲锋。胡人打仗就是为了利益,战胜了,他们可以得到战利品,战败了,他们一无所有,如果战死了,他们连妻儿财产都会成为别人的,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避免伤亡,一旦形势不利就逃跑。 ↑返回顶部↑
孙策吁了一口气,胸中快意之极。“太史子义,服了没有?”
太史慈本来以为必死,半天没动静,又听到孙策的声音,他才缓缓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当前状况,淡淡地说道:“将军武艺高强,又有神兵利器助阵,慈甘拜下风。”
孙策瞅了太史慈片刻,忍不住放声大笑。他收起霸王杀,伸出左手。太史慈迟疑了片刻,还是拉着孙策的手,借力站了起来。孙策伸手揽着太史慈的肩膀,低声笑道:“子义,你和人比武,假如对方用木棍,你会也用木棍吗?”
太史慈脸涨得通红,尴尬无比。输了就是输了,说对方武器当然是借口。况且孙策并没有在兵刃上占他便宜,用铁戟来克制孙策的兵刃是他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孙策。
“将军武功高强,慈佩服。”
“行了,我说过,步战我优势更大一些,你能战至百合,已经很让我意外了。”孙策拍拍太史慈。“骑射你比我稍胜一筹,步战你输我三分,综合而论,各有千秋,不分胜负。走吧,我们去喝酒,看看酒量谁更好。你若不服,等你吃饱喝足,休息好了,我们再比拳脚,看我怎么虐你千万遍。”
太史慈哭笑不得,却又莫名的觉得有一种亲近感,仿佛相知多年的好友,而不是刚刚还在拼命的敌人。这大概是命中注定,避无可避。太史慈心里叹了一口气,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不知不觉的烟消云散。
见胜负已分,虞翻松了一口气,便人铺席设座,准备酒宴。太史慈见岭上的同伴已经被孙策招来,也没说什么,让人回去将山里的同伴全部叫来,向孙策投降。
在等候的时候,孙策与太史慈入座,把酒言欢。虞翻入座相陪,一边赏着风景春光,一边天南海北的闲扯。刚刚化敌为友,这时候谁也不会谈正经事,以免对方尴尬,只说一些闲话以拉近距离。孙策很关心辽东的情况,太史慈便将自己在辽东的经历说了一遍。
辽东现在是公孙度的天下。
初平元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一上任就杀了襄平令公孙昭,而且是笞杀于市,也就是当众活活抽死,一下子让人见识了他的凶残。这还是刚刚开始,接着他又大开杀戒,屠灭郡中豪强百余家,杀得人心惶惶,一提到公孙度三个字,连小孩子都不敢哭。
杀完了豪强杀胡人,公孙度又大肆拓张,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眼下他已经不仅是辽东太守,玄莬、乐浪都被他控制,连辽西都有一半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是辽东土皇帝,没人敢惹。不过他杀人杀得太多,名声太坏,虽然敢和他做对的人不多,愿意支持他的人也非常少,像太史慈这样从青州渡海而去的难民都不愿意支持他,宁可躲进深山。
辽东多山,比丹阳、会稽这一带的形势还要复杂,几百人往山里一躲,找个地方自耕自种,再建起坞堡自守,不要太自在。迁过去的中原人大多以宗族为单位,心特别齐,不管是种地还是筑堡都是小事一桩,轻车熟路。不仅当地的土著不是他们对手,就连公孙度也不敢轻易挑事,反要卑词礼请,被拒绝了也不敢有意见。
所以在辽东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形势:中原去的流民最威风,标准的外来强龙,而且是跨海龙。太守公孙度居其中,而辽东本土的豪强却做不成地头蛇,被公孙度压得死死的,连头都不敢抬。至于那些胡人,更是被公孙度打得鼻青眼肿,望风而逃。
孙策颇有些不解。“公孙度用兵如何,短短几年时间,如何能东拒高句丽,西逐乌桓?”
太史慈笑了。“将军有所不知,胡人虽然擅长骑射,来去如风,屡次击败朝廷的大军,正面作战并不是中原对手。公孙度用兵并无过人之处,但他麾下骑士既有骑射之利,又有胡人不及的突击之长,所以战无不胜。”
孙策大感兴趣。“愿闻其详。”
太史慈擅长骑射,又能持矛而战,对骑兵应用颇有心得。他到辽东后,不仅见识了辽东郡兵,还有机会与胡人接触,对双方战法优劣一清二楚。新投孙策,他也想展露一下个人武艺之外的能力,当下也不推辞,为孙策详细解说其中要害。
“将军,这话说来就长了。”太史慈呷了一口酒,慨然道:“为使将军明知其中因果,慈不揣妄陋,愿为将军解说骑兵战史。”
孙策大笑。他一直想系统了解骑兵战史,所以才把这个课题交给了马超,没想到马超这货有勇无谋,这么久了,一个字也没憋出来。现在太史慈主动要为他讲骑兵发展史,他当然求之不得。
“欲建骑兵,必有战马,所以骑兵战法由草原而起,由胡人发端。胡人男子都要练习骑射,儿时骑羊射兔鼠,长则骑马猎虎豹,马就是他们的双腿,骑射于他们而言是与生而来的技能,不能骑射者,在草原上无立锥之地,比骑射,中原人纵有个别人能技惊四座,论整体实力,与胡人相去不可以千里计,所以卫霍之前,中原纵有名将如李牧、李广,也是败多胜少,总体上处于守势。无他,骑射不如也。”
第842章 见识
骑兵发源于拥有大量优质马匹的草原,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原早先以车战为主,虽然也有骑兵,但都是作为辅助兵种。战车的冲击能力很强,可是对地形要求高,而且需要大量步卒配合,面对草原上的骑兵时,战车几乎无用武之力,除非诱胡人上当,围而歼之,否则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意义。
转折点发生在汉武帝时。为了对付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汉武帝改变了以前的战法,基本放弃了战车,以骑兵对骑兵,有一段时间甚至放弃了步卒,以纯骑兵出击。为了克服中原骑兵骑射能力总体不如匈奴人的现实,汉军干脆放弃了骑射,采用强行突击,近距离肉搏的战术。
相比于骑射,近距离肉搏对骑士的要求更低,杀伤力却更强。想想也能明白。策马冲到跟前,用矛戟刺杀,总比在起伏不定的马背上射中几十步外的目标容易一点,被矛戟洞穿身体,肯定也比中箭更严重。只要不是要害,中箭通常不会死,对于普遍装备铁甲的汉军骑士来说,中箭甚至不影响战斗,但是被矛戟刺中,就算不死也要重伤,当时就有可能丧失战斗力。
有了这两个优势,汉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既然这个战术并不难,杀伤效果又好,为什么胡人不用?原因很简单,近身格斗比骑射更危险。在将对手刺下马去的时候,骑士也很容易落马,而且近距离的短兵相接更考验战士的勇气和技巧,这都是胡人不具备的条件。他们更习惯于远距离射击,不习惯贴身肉搏。
但是战术因形势而变,汉军可以变,为什么胡人不能变?在汉军的打击下,他们已经快亡种了,为什么还固守骑射的战术?太史慈以前不解,这次去辽东,与胡人接触,才知道其中原因。
汉军出征是奉命行事,有军法管制,违令则斩,所以作战时不管有利没利都必须一往无前,舍生忘死。而胡人是部落制,部落首领对属下战士控制能力有限,无法像中原将领一样逼着部下冒险冲锋。胡人打仗就是为了利益,战胜了,他们可以得到战利品,战败了,他们一无所有,如果战死了,他们连妻儿财产都会成为别人的,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避免伤亡,一旦形势不利就逃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