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节(2 / 4)
孙策看看俘虏,同样用吴语回答道:“是啊,我是孙策。”
“唉哟,这可太好了。”俘虏笑逐颜开,脸上的惊恐一扫而空。“明府,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来投奔明府的。我们从余姚来的,家主姓董名袭,是余姚有名的豪杰,你可能听说过。”
孙策一听,眉头就挑了起来。他的确知道董袭,但不是这一世听说的,董袭还没那么大的名声。董袭是孙吴大将,而且和全柔一样是主动投附的,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董袭是孙策的心腹,是孙吴的忠臣。孙策死后,他与周瑜、张昭一样有安定人心的功劳,只是名声不如那二位响亮。
历史虽然变了,但他还是来了。这就是命中注定的铁杆部下。
“原来是董元代啊,我的确听说过。你们怎么到这儿来了?”
见孙策一口就叫出了董袭的字,俘虏喜得抓耳挠腮。“家主听着明府到任,就想来迎接,走到高迁亭,听说郭异在固陵阻击明府,猜想明府会从这里渡江,特地赶来迎接。”
孙策笑道:“我孙策何德何能,竟得董元代如此厚待?”
“嘿!”俘虏一拍大腿,非常兴奋。“明府在牛渚破周昕、在吴县斩许贡的事早就传到会稽了,家主说了,明府与那些名士不同,不会只看门户,不问才能,投明府必得重用,一尽所能,所以带着部曲赶来效力。”
第815章 凤鸟来了
董袭身高八尺,在江南人中绝对算得上鹤立鸡群。满面虬须,高大威猛,一看就是那种有个性,不肯轻易服人,一旦服了就死心塌地的耿直脾气。
能在此地遇到孙策,董袭一点也不意外。相反,对郭异等人把目光局限在固陵,没有留意查渎这样的要径,他也不意外。提及郭异等人,他一脸嫌弃,直接斥之为书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董袭非常对马超的胃口,两人聊得非常开心,虽然董袭的官话有浓重的本土口音,马超只能勉强听懂一部分。孙策引着董袭来到江边,与甘宁、凌操相见。看到两侧山坡上各据要地的士卒,再看看这几位一看就不是温润君子的将领,董袭心有余悸的拍拍后脑勺,后背直冒凉气。
就算再不通兵法的人,看到这形势也清楚,如果是敌非友,一头撞进这埋伏圈,受重创是意料之中的事,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眼前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是精锐,自己的部曲根本不是对手,只有被虐的份。
英雄惜英雄,董袭虽然只看到了孙策实力的一小部分,却立刻倾心,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跟这样的英雄一起战斗才有意思嘛,和郭异那些人混在一起有什么前途。一见如故,董袭很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奔袭山阴。
“郭异为明府威名所慑,不仅集结了所有的郡兵,还召集了不少山贼,像山阴附近的宿贼黄龙罗、周勃就在其中。这些人平时隐在山中,利则如蜂而进,不利则作鸟兽散,虽然战斗力一般,却极是麻烦。现在为郭异所诱,集结在固陵,正是一网打尽的好机会。山阴空虚,可一战而定。再派人抢占诸暨、馀暨二县,固陵无法得到粮食补给,最多一个月就崩溃了。”
董袭一边说一边用战刀在地上画草图,说明形势。会稽地域虽广,现在得到开发的却是沿海平原,全郡十三城,有七城位于这条狭长的地带,馀暨位于最西侧的县,向东不远就是山阴,向南和诸暨、乌伤相连,但隔得很远,攻占山阴,则山阴以东各县的粮食就无法运到固陵,固陵就成了孤城。
无援不守,无粮不守,固陵又无援兵又无粮食,必败无疑。
孙策正中下怀,立即带着董袭过江,与郭嘉商议。郭嘉善于察颜观色,如果董袭有什么猫腻,他很难瞒过郭嘉的眼睛。他虽然相信董袭不会是诱饵,但这关系到几千人的存亡,关系到他能否占领会稽,不得不小心从事。
郭嘉同意董袭的建议,并提出补充。他建议以重兵包围固陵,然后派轻骑去上虞迎顾雍,让他赶到山阴,代行太守事,免得孙策亲自赶去。虽然固陵都是郡兵和山贼,毕竟有两万人,如果孙策不能亲自坐镇,协调诸将,全歼的目标很难实现。
孙策赞同郭嘉的建议,正想点头,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元代,余姚有个叫虞翻的,你熟悉吗?”
董袭撇撇嘴。“将军,虞氏会稽世族,那虞翻更是知名狂士,我自然熟悉。”
“你说他会不会在固陵?”
“不会。”
见董袭答得这么肯定,孙策不解。董袭解释道:“将军有所不知,虞翻眼界甚高,等闲人难入其眼,因言语不逊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与郭异等人谈不来,更不会与这些乌合之众搅在一起。虞家五世治易,岂能不知这些人有败无胜?”
孙策暗自发笑。虞翻那张臭嘴的确是出了名的,遭他鄙视的大概不止郭异等人,董袭很可能也吃过瘪,言语间对虞翻有些畏惧。以他这性格,自然不是因为学术不如虞翻,更可能是和虞翻动手吃了亏。
“既然如此,索性一并请来。”孙策随即叫来蒋干,关照了几句,让阎行带一百骑兵护送蒋干去上虞、余姚请顾雍、虞翻。董袭听了,连忙提醒孙策,虞翻脾气不好,恐怕不会接受邀请,说不定还会说几句难听的。孙策胸有成竹,拿起笔,在纸上画了几笔,又写了几个字,用铜管封起来,让蒋干带去。如果虞翻不肯来,把这个给他看,来不来,随他便。
董袭看在眼里,将信将疑。
蒋干领命而去,孙策随即安排连夜渡江,第二天一早,全军赶往固陵城。
……
盛宪站在山头,俯视大江。 ↑返回顶部↑
“唉哟,这可太好了。”俘虏笑逐颜开,脸上的惊恐一扫而空。“明府,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来投奔明府的。我们从余姚来的,家主姓董名袭,是余姚有名的豪杰,你可能听说过。”
孙策一听,眉头就挑了起来。他的确知道董袭,但不是这一世听说的,董袭还没那么大的名声。董袭是孙吴大将,而且和全柔一样是主动投附的,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董袭是孙策的心腹,是孙吴的忠臣。孙策死后,他与周瑜、张昭一样有安定人心的功劳,只是名声不如那二位响亮。
历史虽然变了,但他还是来了。这就是命中注定的铁杆部下。
“原来是董元代啊,我的确听说过。你们怎么到这儿来了?”
见孙策一口就叫出了董袭的字,俘虏喜得抓耳挠腮。“家主听着明府到任,就想来迎接,走到高迁亭,听说郭异在固陵阻击明府,猜想明府会从这里渡江,特地赶来迎接。”
孙策笑道:“我孙策何德何能,竟得董元代如此厚待?”
“嘿!”俘虏一拍大腿,非常兴奋。“明府在牛渚破周昕、在吴县斩许贡的事早就传到会稽了,家主说了,明府与那些名士不同,不会只看门户,不问才能,投明府必得重用,一尽所能,所以带着部曲赶来效力。”
第815章 凤鸟来了
董袭身高八尺,在江南人中绝对算得上鹤立鸡群。满面虬须,高大威猛,一看就是那种有个性,不肯轻易服人,一旦服了就死心塌地的耿直脾气。
能在此地遇到孙策,董袭一点也不意外。相反,对郭异等人把目光局限在固陵,没有留意查渎这样的要径,他也不意外。提及郭异等人,他一脸嫌弃,直接斥之为书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董袭非常对马超的胃口,两人聊得非常开心,虽然董袭的官话有浓重的本土口音,马超只能勉强听懂一部分。孙策引着董袭来到江边,与甘宁、凌操相见。看到两侧山坡上各据要地的士卒,再看看这几位一看就不是温润君子的将领,董袭心有余悸的拍拍后脑勺,后背直冒凉气。
就算再不通兵法的人,看到这形势也清楚,如果是敌非友,一头撞进这埋伏圈,受重创是意料之中的事,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眼前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个个是精锐,自己的部曲根本不是对手,只有被虐的份。
英雄惜英雄,董袭虽然只看到了孙策实力的一小部分,却立刻倾心,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跟这样的英雄一起战斗才有意思嘛,和郭异那些人混在一起有什么前途。一见如故,董袭很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奔袭山阴。
“郭异为明府威名所慑,不仅集结了所有的郡兵,还召集了不少山贼,像山阴附近的宿贼黄龙罗、周勃就在其中。这些人平时隐在山中,利则如蜂而进,不利则作鸟兽散,虽然战斗力一般,却极是麻烦。现在为郭异所诱,集结在固陵,正是一网打尽的好机会。山阴空虚,可一战而定。再派人抢占诸暨、馀暨二县,固陵无法得到粮食补给,最多一个月就崩溃了。”
董袭一边说一边用战刀在地上画草图,说明形势。会稽地域虽广,现在得到开发的却是沿海平原,全郡十三城,有七城位于这条狭长的地带,馀暨位于最西侧的县,向东不远就是山阴,向南和诸暨、乌伤相连,但隔得很远,攻占山阴,则山阴以东各县的粮食就无法运到固陵,固陵就成了孤城。
无援不守,无粮不守,固陵又无援兵又无粮食,必败无疑。
孙策正中下怀,立即带着董袭过江,与郭嘉商议。郭嘉善于察颜观色,如果董袭有什么猫腻,他很难瞒过郭嘉的眼睛。他虽然相信董袭不会是诱饵,但这关系到几千人的存亡,关系到他能否占领会稽,不得不小心从事。
郭嘉同意董袭的建议,并提出补充。他建议以重兵包围固陵,然后派轻骑去上虞迎顾雍,让他赶到山阴,代行太守事,免得孙策亲自赶去。虽然固陵都是郡兵和山贼,毕竟有两万人,如果孙策不能亲自坐镇,协调诸将,全歼的目标很难实现。
孙策赞同郭嘉的建议,正想点头,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元代,余姚有个叫虞翻的,你熟悉吗?”
董袭撇撇嘴。“将军,虞氏会稽世族,那虞翻更是知名狂士,我自然熟悉。”
“你说他会不会在固陵?”
“不会。”
见董袭答得这么肯定,孙策不解。董袭解释道:“将军有所不知,虞翻眼界甚高,等闲人难入其眼,因言语不逊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与郭异等人谈不来,更不会与这些乌合之众搅在一起。虞家五世治易,岂能不知这些人有败无胜?”
孙策暗自发笑。虞翻那张臭嘴的确是出了名的,遭他鄙视的大概不止郭异等人,董袭很可能也吃过瘪,言语间对虞翻有些畏惧。以他这性格,自然不是因为学术不如虞翻,更可能是和虞翻动手吃了亏。
“既然如此,索性一并请来。”孙策随即叫来蒋干,关照了几句,让阎行带一百骑兵护送蒋干去上虞、余姚请顾雍、虞翻。董袭听了,连忙提醒孙策,虞翻脾气不好,恐怕不会接受邀请,说不定还会说几句难听的。孙策胸有成竹,拿起笔,在纸上画了几笔,又写了几个字,用铜管封起来,让蒋干带去。如果虞翻不肯来,把这个给他看,来不来,随他便。
董袭看在眼里,将信将疑。
蒋干领命而去,孙策随即安排连夜渡江,第二天一早,全军赶往固陵城。
……
盛宪站在山头,俯视大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