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吴夫人忐忑中,门外响起一阵隐隐约约的脚步声。吴夫人侧耳倾听,眉心微蹙。这脚步声很稳很有力,但不像孙策的脚步声。作为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太了解孙策的习惯了,他走路很快而轻,还有一种不确定的节奏。这个脚步声明显不是孙策,倒有点像孙河。难道是孙策跑了,孙河来报告?
  就在这时,孙策进了门,快步穿过院子,来到堂前,躬身行礼。
  “见过母亲。”
  吴夫人如释重负,连忙说道:“有客人在此,怎么不先向客人行礼。”
  孙策又转身向袁权行礼。“见过袁夫人。”
  袁权一双妙目瞪着孙策,觉得不可思议。她认识的孙策可不是这个样子,那可是一头桀骜不驯的猛虎,时而还带着狼一般的狡黠,怎么到了吴夫人面前却像一只温顺的猫。说罚站就罚站,站完了还特别老实。
  见袁权毫不顾忌的盯着自己看,孙策刚刚因面壁而沉淀下来的心又开始活泛起来。
  “姊姊……有事吗?”
  情知失礼,袁权连忙收回目光,抬起青葱般的手指,掩着嘴唇,清咳一声:“来和夫人与将军商量观德堂的事。”说着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又看看吴夫人。“夫人还没决定,要等将军来商议一下。”
  孙策一听就懂。这是个难题嘛,老妈哪里是没决定,她根本就是不同意。答应袁权,老妈不高兴。不答应,袁权又失落。咦,为什么我会对这种场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抬起眼皮,偷偷瞅了袁权一眼。袁权的目光虽然没有落在孙策的脸上,脸却变得绯红,头垂得更低。
  第382章 实惠
  “张公的建议?”孙策皱着眉,露出一脸的不快。
  “有什么不妥吗?”吴夫人沉下了脸。她对张昭印象极好。虽然对射以观德或者君子六艺半懂不懂,但既然是张昭这个名士所言,那自然是有道理的。
  “不是不妥,只是时间不对。”孙策知道吴夫人出身一般,没什么经学底蕴,对这些东西不太懂,听张昭这大名士一忽悠就觉得天经地义,必须得办。
  他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射御并不是简单的射箭和驾车,那是在车战时代征战的必备技能。在春秋时期,当兵作战可不是普通人能够享有的资格。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不是你想祭祀就能祭祀,不是你想参军就能参军,那都是贵族干的权利,而且不同等级的贵族有不同等级的权利。
  就拿这驾车来说,那是一辆战车的灵魂,御手的责任比射手的责任还可重。箭射不准,最多没法攻击敌人。车驾不好,那可能连自己的命都送了。一个合格的御手绝不是现在一个车夫这么简单。现在车战已经没落,赶车的就是普通百姓,不再是贵族,对战斗的作用性远没有那么强,就没几个人专门练习驾车了。
  御如此,射也差不多。过去一辆战车配一个射手,这个箭手就是战车的攻击力。千乘之国也不过就是一千名射手,万乘之国也就是一万名射手,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射手有多重要。可是现在什么情况,军中弓弩的配备率很高,专职的弓弩手就高达三成,仅他麾下就有射手近万人。
  这时候还能按过去那一套来训练吗?那我要建多大的观德堂?现在训练射手都是在校场,一声令下,数十人站成一排,同时射击。怎么可能像观德堂演习射礼一样三揖九让,射不主皮。射箭不在乎中与不中,只在乎礼节是否周到,我还练个屁啊。
  听到孙策爆粗口,吴夫人不悦地咳嗽了一声,袁权却有种亲切感,嘴角微微上挑,笑意含而未发。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孙策嘛,刚才估计是面壁面傻了。
  “照你这么说,张公错了?”吴夫人沉声道。
  “这事缓一缓,等张公回来,我问问他再说吧。”孙策见形势不对,打了个马虎眼,托言有军事要解决,转身就跑。你们俩慢慢杠吧,我可不受这夹板气。
  见孙策落荒而逃,吴夫人心中充满歉意,儿子刚刚出征回来,还没好好喘口气,刚和妹妹亲近了一下,就被她罚站。现在又夹在她和袁权之间左右为难,实在是太委屈他了。
  袁权也很过意不去,觉得自己得寸进尺,强人所难。孙策照顾袁家,刚刚为袁术请来了朝廷的追谥,为袁耀争取到了嗣爵,她又想让孙策请来的张昭为袁术撑门户,也不问问人家张昭能不能同意,纯属给孙策添麻烦。
  孙策不同意建观德堂,两人没有了共同话题,心情也有些低落,勉强说了两句,便各自散去。
  回到西侧院,袁衡和黄月英趴在一起,正在说悄悄话。看到袁权进来,脸色不太高兴,两人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袁衡问起建观德堂的经过,袁权大致说了一下,孙策不同意,这事要等张昭回来再说。黄月英听了,噗嗤一声笑了。
  “姊姊,不是我说你,这事你可想岔了。”
  “怎么说?”袁权知道孙策对黄月英另眼相看,黄月英以后铁定是孙策的妾,处好关系是有必要的。而且黄月英虽然年纪不大,很多想法却和孙策暗合,她也许有更好的建议。
  “要我说,建什么观德堂,你建个木学堂,将军肯定不会反对,说不定还得谢谢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