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3 / 4)
大雨过后已经一旬,地面的积水还没有完全排干,一些路段还淹没在水里,即使已经露出的地面也湿滑泥泞,白天走都要小心,夜间看不清楚,又怕孙策追来,所以连火把都不敢点,只能靠着道旁模糊的树影辨认方向,不少人摔了跤,还有人陷入沼泽,眼睁睁地沉了下去,送了性命,不时响起绝望的呼救声,隐隐约约,宛如鬼哭,煞是凄凉。
刘备听得寒毛直竖,偏偏又不敢捂上耳朵,还得把两只大耳朵竖得老高,倾听身后的一举一动,就怕孙策追击。丹阳兵已经留下了,除了近千战斗力尚可的旧部步卒,他身边只有袁叙率领的五千济阴郡兵。那些人装装样子还行,真要遇上孙策率领的精锐,和一群羊没什么区别。
袁叙就是这群乌合之众的典型。这时候了,他还不肯骑马,非要坐车。车轮陷入泥泞中几次,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如果不是他姓袁,是袁绍的从弟,如果不是到兖州之后还要他支持,刘备恨不得一刀砍了他,直接扔路边的水塘里。
走了半夜,刘备一直不敢放松,直到过了杼秋也没有遇到一点阻击,他才勉强松了一口气。即使如此,他还是不敢大意,催着所有人继续前进。天色微亮,他们赶到榆亭,遇到来接应的兖州斥候,知道一万兖州军就在前面不远,这才停住前进。
一夜急行,济阴郡兵都累惨了,命令一下,很多人直接就坐在了水里。
刘备翻身下马,站在泥水中,看着身后稀稀拉拉,拖得很长很长的队伍,心情低落。
“整队,清点人数。”刘备哑声道。
简雍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他们人不多,清点起来很容易,粗粗一看,应该损失有限。毕竟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比济阴郡兵要强多了。可是简雍回来的时候脸色却不太好。
“怎么了?”刘备心中隐隐不安。
简雍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道:“损失有限,少了三十七人,可是……将军的妻儿都不见了。”
刘备愣住了,看着躺在车上的关张二人,心痛如绞,泪水夺眶而出,捶胸顿足地指天发誓。
“孙策小儿,欺我太甚。若上苍保佑我不死,将来必报此仇。”
……
孙策顺利接收萧县,还有四千丹阳兵。
得知就这么被刘备抛弃了,丹阳兵义愤填膺,破口大骂刘备的祖宗十八代。听陶应说了事情的经过,他们羞愧难当,发誓下次遇到刘备,一次要讨个说法。
陶应请示了陶谦,将这四千人转送孙策。孙策也没客气,收了下来,拨了两千人给朱治,让他继续镇守萧县,剩下的两千人编为一营,并从亲卫营中抽调数十名军侯、都尉一级的将领加强领导,因功升任都尉的徐琨也在其中。孙策对他期望甚高,希望将来能由他统领这支精锐。
数日后,陶谦率军退回徐州,留下一万人给陶应镇守彭城,自己回郯县去了。青州黄巾声势复炽,徐州黄巾也可能蠢蠢欲动,他必须赶回去主持大局。离开之前,他和陶应详谈了一回,得知孙策对陶应很关照,陶应的进步也非常明显,他很高兴,答应了孙策从徐州招募人士的请求。
很快,秦牧赶了回来,带着麋芳和三百骑士。麋家实力雄厚,这三百骑士都是精锐细选出来的,身体素质不比亲卫骑的骑士差,只是缺少系统化的训练,战斗力尚有不足。麋芳本人武艺不错,骑射娴熟,是从小就下了不少苦功的。孙策很高兴,让麋芳进亲卫营担任军司马,做秦牧的副手。
麋芳大喜过望,连连称谢,发誓要努力训练,早点跟上亲卫营的步伐,不给孙策丢脸。麋竺收到消息后也很高兴,和孙策合作的信心更足。他向陶谦提出运盐入豫州、荆州,和孙策做生意。
陶谦欣然同意。
顺利击退刘备,稳住北部防线,孙策回师南下,准备讨伐陈登。
四月初,孙策回到相县。蒋干带着张昭从彭城赶来。张昭拖家带口,连藏书都一卷不落,全部带了过来。与他同行的除了儿子张承,还有侄子张奋,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孙策很高兴,与张昭深谈了一回,当即决定聘请张昭任汝南郡学祭酒,待遇比照蔡琰。张昭不知道蔡琰是谁,听完孙策的解释,得知是蔡邕之女,脸色稍缓,却还是不以为然。
“区区女子,就算有些才学,岂能为师,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孙策笑笑。“要不这样,张公去宛城一趟,见见蔡琰,考考她的学问。如果她真的不合格,我就将她免了,由张公接任,以免耽误了那些孩子。如何?”
张昭慨然应诺。
第372章 形势恶化
张昭是吴国重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之称。但孙策很清楚,张昭最大的优势是德行,而不是能力。他学问好,名气大,能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特别是孙策与江东世家冲突激烈的情况下,有他这样一个名士坐镇,意义非同凡响。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突出,缺少手腕和耐心,脾气也太硬,孙权不让他为相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遍查典籍,张昭与吴国文武不和的事屡见不鲜,文臣如虞翻、严畯,武将如鲁肃,都和张昭有矛盾,而且大多是张昭本人引起的。
对付世家,孙策自有手段,不需要张昭坐镇,拿他当面旗帜就行。留在身边,他和郭嘉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不如让他去教书,发挥所长。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书生,而且学问还不错。 ↑返回顶部↑
刘备听得寒毛直竖,偏偏又不敢捂上耳朵,还得把两只大耳朵竖得老高,倾听身后的一举一动,就怕孙策追击。丹阳兵已经留下了,除了近千战斗力尚可的旧部步卒,他身边只有袁叙率领的五千济阴郡兵。那些人装装样子还行,真要遇上孙策率领的精锐,和一群羊没什么区别。
袁叙就是这群乌合之众的典型。这时候了,他还不肯骑马,非要坐车。车轮陷入泥泞中几次,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如果不是他姓袁,是袁绍的从弟,如果不是到兖州之后还要他支持,刘备恨不得一刀砍了他,直接扔路边的水塘里。
走了半夜,刘备一直不敢放松,直到过了杼秋也没有遇到一点阻击,他才勉强松了一口气。即使如此,他还是不敢大意,催着所有人继续前进。天色微亮,他们赶到榆亭,遇到来接应的兖州斥候,知道一万兖州军就在前面不远,这才停住前进。
一夜急行,济阴郡兵都累惨了,命令一下,很多人直接就坐在了水里。
刘备翻身下马,站在泥水中,看着身后稀稀拉拉,拖得很长很长的队伍,心情低落。
“整队,清点人数。”刘备哑声道。
简雍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他们人不多,清点起来很容易,粗粗一看,应该损失有限。毕竟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比济阴郡兵要强多了。可是简雍回来的时候脸色却不太好。
“怎么了?”刘备心中隐隐不安。
简雍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道:“损失有限,少了三十七人,可是……将军的妻儿都不见了。”
刘备愣住了,看着躺在车上的关张二人,心痛如绞,泪水夺眶而出,捶胸顿足地指天发誓。
“孙策小儿,欺我太甚。若上苍保佑我不死,将来必报此仇。”
……
孙策顺利接收萧县,还有四千丹阳兵。
得知就这么被刘备抛弃了,丹阳兵义愤填膺,破口大骂刘备的祖宗十八代。听陶应说了事情的经过,他们羞愧难当,发誓下次遇到刘备,一次要讨个说法。
陶应请示了陶谦,将这四千人转送孙策。孙策也没客气,收了下来,拨了两千人给朱治,让他继续镇守萧县,剩下的两千人编为一营,并从亲卫营中抽调数十名军侯、都尉一级的将领加强领导,因功升任都尉的徐琨也在其中。孙策对他期望甚高,希望将来能由他统领这支精锐。
数日后,陶谦率军退回徐州,留下一万人给陶应镇守彭城,自己回郯县去了。青州黄巾声势复炽,徐州黄巾也可能蠢蠢欲动,他必须赶回去主持大局。离开之前,他和陶应详谈了一回,得知孙策对陶应很关照,陶应的进步也非常明显,他很高兴,答应了孙策从徐州招募人士的请求。
很快,秦牧赶了回来,带着麋芳和三百骑士。麋家实力雄厚,这三百骑士都是精锐细选出来的,身体素质不比亲卫骑的骑士差,只是缺少系统化的训练,战斗力尚有不足。麋芳本人武艺不错,骑射娴熟,是从小就下了不少苦功的。孙策很高兴,让麋芳进亲卫营担任军司马,做秦牧的副手。
麋芳大喜过望,连连称谢,发誓要努力训练,早点跟上亲卫营的步伐,不给孙策丢脸。麋竺收到消息后也很高兴,和孙策合作的信心更足。他向陶谦提出运盐入豫州、荆州,和孙策做生意。
陶谦欣然同意。
顺利击退刘备,稳住北部防线,孙策回师南下,准备讨伐陈登。
四月初,孙策回到相县。蒋干带着张昭从彭城赶来。张昭拖家带口,连藏书都一卷不落,全部带了过来。与他同行的除了儿子张承,还有侄子张奋,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孙策很高兴,与张昭深谈了一回,当即决定聘请张昭任汝南郡学祭酒,待遇比照蔡琰。张昭不知道蔡琰是谁,听完孙策的解释,得知是蔡邕之女,脸色稍缓,却还是不以为然。
“区区女子,就算有些才学,岂能为师,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孙策笑笑。“要不这样,张公去宛城一趟,见见蔡琰,考考她的学问。如果她真的不合格,我就将她免了,由张公接任,以免耽误了那些孩子。如何?”
张昭慨然应诺。
第372章 形势恶化
张昭是吴国重臣,有内事不决问张昭之称。但孙策很清楚,张昭最大的优势是德行,而不是能力。他学问好,名气大,能够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特别是孙策与江东世家冲突激烈的情况下,有他这样一个名士坐镇,意义非同凡响。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突出,缺少手腕和耐心,脾气也太硬,孙权不让他为相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遍查典籍,张昭与吴国文武不和的事屡见不鲜,文臣如虞翻、严畯,武将如鲁肃,都和张昭有矛盾,而且大多是张昭本人引起的。
对付世家,孙策自有手段,不需要张昭坐镇,拿他当面旗帜就行。留在身边,他和郭嘉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不如让他去教书,发挥所长。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书生,而且学问还不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