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仲景站了起来,对荀攸使了个眼色。“把他的发髻解开。”
  荀攸看着何颙,何颙呆痴痴的一动不动。荀攸见状,也不敢违抗张仲景的吩咐,解去何颙头上的冠,又解开他的发髻。何颙与邯郸淳年龄相近,白发却比邯郸淳多,而且发质干枯,稀稀拉拉,只剩下一个小髻。相比之下,邯郸淳的头发不仅浓密,还有大半是黑的,即使是白发也有光泽。
  张仲景抬起手,在何颙的头顶轻轻敲了两下,转身走了。荀攸和辛毗面面相觑。这就走了?正在这时,何颙忽然长叹一声,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一阵冷汗透体而出。
  张仲景的声音远远地传来。“请护士来帮他擦身,换一件干净衣服,让他静躺两天,进点稀粥,暂时不要外出。等他能够接受新东西了再出去不迟,不然他活不到夏天。”
  ……
  麋竺去而复返,多了个陶谦的次子陶应。
  陶应三十出头,长相文雅,虽然腰间挎着刀,看起来还是像个书生,说话时声音也很温和,未语先笑。看到孙策,他既羡慕,想和孙策多亲近,又有些畏惧,偶尔还有点书生气。孙策暗自腹诽,这小子真是陶谦的种吗?那老古惑仔居然生出这么文弱的儿子,真是活久见。
  都是读书害人啊,圣人的意思是要内外兼修,结果这些人都成了阉鸡。
  孙策很客气,和陶应攀谈了一会,发现陶应倒也不是对军事一无所知,只是理论多,实践少。之前和黄巾打过几仗,不过光芒全被臧霸等人掩住了,没什么战功可言。
  从陶应的口中,孙策也了解到了一些黄巾的消息。去年,青徐黄巾联手,北上渤海郡,开始很顺利,没想到在东光遇到了公孙瓒,被打得落花流水,三十万众损失近过半。余部由张饶率领,退回青州,却发展得很顺利。青州刺史田楷是个废物,没什么用,守城不出。北海相孔融是个书生,不会打仗也就罢了,还没有自知之明,不好好在郡治剧县呆着,非要跑到都昌去拦截黄巾,结果被黄巾困住,差点送命。后来平原相刘备驰援剧县,孔融才算死里逃生。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这么看来,书读得越多,越不会打仗啊。仲允,我给你挑一个对手吧,保证你旗开得胜。”
  陶应很尴尬,却又按捺不住建功立业的心,佯装听不出孙策的调侃。“谁啊?”
  “山阳太守袁遗啊,他可是个读书种子,手不释卷。我估计你书读得没他多,揍他应该没问题。”
  陶应想了想。“可是刘备很厉害。”
  “刘备交给我。”孙策拍拍胸脯。“你是来帮我的忙,我怎么能不帮你护住后背?只要你信得过我,你就不用担心刘备了,他要是有一兵一卒攻击你,所有的损失全由我承担。”
  陶应又惊又喜,连声答应。
  孙策又问道:“有件事,我一直很不理解,不知道仲允能不能为我解惑。”
  “当然可以。”
  “丹阳兵是你们父子招募来的,为什么跟了刘备几个月就变了心,而且这么死心塌地?”
  陶应的脸涨得通红,半晌才叹了一口气。“谁会想到刘备这大耳贼会如此奸诈,我们父子被他给骗了。”
  第358章 人才
  与孙策了解的情况不同,当初陶谦送四千丹阳兵给刘备,并不是想拉拢他。
  青徐诸郡中,平原郡是最西侧的一个郡,直接与冀州接壤,连郡治都在黄河之北。守住了平原郡,就是守住了青州。守住了青州,也就守住了徐州。刘备的作用非同小可。
  但当时刘备没什么兵。他虽然是公孙瓒的同门师弟,据说关系也不错——至少刘备是这么说的,但公孙瓒不仅没有让刘备做青州刺史,也没有给他多少兵。除了平原郡的郡兵,刘备当时麾下只有步骑不足两千人。平原郡的豪强看不起刘备,甚至有人想刺杀刘备,刘备别说守住平原郡,连性命都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当然要向田楷要人,但田楷没人,两人因此闹得不怎么愉快。后来还是陶谦主动提供四千丹阳兵给刘备,才把这件事解决了。
  提供这四千兵的目的是让刘备有能力守住平原郡,让这些人听刘备的话自然是第一步。为了能让刘备收服那些将士,陶谦不仅将这四千将士的家属都送到了平原,还断了他们的钱粮供应,其实这些东西还是陶谦提供的,只是由刘备转个手,让刘备做人情罢了。
  招募来的兵图的就是钱粮,谁给他们饭吃,谁给他们发饷,他们就跟谁。在陶谦的积极配合下,刘备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收服了人心。
  没曾想,刘备接受了袁绍的任命,背叛了联盟,而且中间人是陈登。
  孙策将信将疑。这和他了解的历史不同。在他看来,陶谦依然有挖公孙瓒墙角的可能,只是没摆在明面上,毕竟刘备还在平原郡,并没有到徐州。要不然田楷也不会这么好说话,早就翻脸了。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四千将士的家属控制在刘备手里,再想把人要回来可没那么容易。
  孙策没有再理会这些细枝末节,当前主要目的是怎么击退刘备,夺回萧县。萧县是徐州门户,夺回萧县,就是守住了徐州的西大门。如果能更近一步,向北夺取沛县,徐州就彻底安全了。沛县本是沛国的属县,他没有攻入兖州已经很克制了,怎么能让刘备入侵豫州。于人于已,都必须把刘备赶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