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节(2 / 4)
“娘亲未出阁之前的闺中密友,后来老死不相往来。”楚衍眉头紧皱。
三十多年前,北疆战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许多的孤儿。北疆军营将这些孩子们收养,编入军伍。
楚曦玉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军营里八人一间,有个女子和楚曦玉的母亲关系最好,但两人同时看上了一个男人……
新调来女兵营的指挥官——楚东行。
最后,楚东行和楚曦玉的娘亲成亲了。两个姐妹,也就变成了陌路。
楚衍那时候年纪小,偶然路上遇见过几次,那女子对着娘亲甩脸色。才把这人记住了。
那妇人道,“妾身田氏,早年曾和锦书交好,曾经亲眼看她和北夏人秘密来往,用北夏语交谈。她北夏语说的很好。”
锦书,是楚曦玉母亲的闺名。
她是孤儿,连个姓也没有。军营里统一取名,随手在诗词册里翻,就翻了这个名字。
后来嫁了楚东行,就变成了楚氏。
有了一个姓,也有了一个家。
“北疆军营会教北夏语,肯学的自然说的很好。”冷寒雁冷冷道,“区区北夏语,如何能作为证据?”
田氏连忙道,“妾当时和她住在一起,发现了两封她和北夏来往的密信。当时,我十分害怕,立即将其中一封信匿名举报给长官楚东林,没想到楚将军被锦书迷晕了头,根本不相信她是奸细,只当是诬陷……”
“还好我把另外一封信藏了起来……楚将军是我们的上将,他却包庇。若是越级上报,担心暴露我的身份,我怕被楚将军灭口。只能先找借口和锦书断了来往,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等一个机会。”
“结果没几年,锦书早亡,我想着人已经去世,也不能出卖军情,就给她留个体面吧。没想到多年后,她的儿子变成了大盛的将军,女儿将要成为王妃……这……这可如何是好!我只能不远千里,特来相告。”
“北夏奸细一向都是代代相传,锦书是北夏人,她的孩子,应该也早和北夏那边接上头了。兹事体大,不得不举报。”
田氏话音一落,满堂皆惊。
楚曦玉,北夏奸细?
第529章 王爷是守护她的围墙
楚曦玉盯着田氏,眸光微冷。娘亲是北夏奸细?我爹包庇?
她娘确实是一个孤儿,被北疆军营收养,来历不得而知。假如说,勉强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北夏奸细,但她爹怎么可能包庇!
他为了北疆安宁,不惜用自己做诱饵,和北夏国师同归于尽。
他是为大盛战死的!
这是诬陷!
“信件,拿来。”君夜宸冷道。
瑞康郡王招了招手,府丞陈殷立即捧着一个托盘上前,里面躺着一封信。
“摄政王,这信上的字迹,已经和锦书的旧作对比过了,就是她的字迹。案卷已经存档,你冷静一点,可别想毁灭物证。”
最后一句,满是嘲讽。
君夜宸没理他,拆开信封。泛黄的宣纸上,是几行娟秀字迹。 ↑返回顶部↑
三十多年前,北疆战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许多的孤儿。北疆军营将这些孩子们收养,编入军伍。
楚曦玉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军营里八人一间,有个女子和楚曦玉的母亲关系最好,但两人同时看上了一个男人……
新调来女兵营的指挥官——楚东行。
最后,楚东行和楚曦玉的娘亲成亲了。两个姐妹,也就变成了陌路。
楚衍那时候年纪小,偶然路上遇见过几次,那女子对着娘亲甩脸色。才把这人记住了。
那妇人道,“妾身田氏,早年曾和锦书交好,曾经亲眼看她和北夏人秘密来往,用北夏语交谈。她北夏语说的很好。”
锦书,是楚曦玉母亲的闺名。
她是孤儿,连个姓也没有。军营里统一取名,随手在诗词册里翻,就翻了这个名字。
后来嫁了楚东行,就变成了楚氏。
有了一个姓,也有了一个家。
“北疆军营会教北夏语,肯学的自然说的很好。”冷寒雁冷冷道,“区区北夏语,如何能作为证据?”
田氏连忙道,“妾当时和她住在一起,发现了两封她和北夏来往的密信。当时,我十分害怕,立即将其中一封信匿名举报给长官楚东林,没想到楚将军被锦书迷晕了头,根本不相信她是奸细,只当是诬陷……”
“还好我把另外一封信藏了起来……楚将军是我们的上将,他却包庇。若是越级上报,担心暴露我的身份,我怕被楚将军灭口。只能先找借口和锦书断了来往,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等一个机会。”
“结果没几年,锦书早亡,我想着人已经去世,也不能出卖军情,就给她留个体面吧。没想到多年后,她的儿子变成了大盛的将军,女儿将要成为王妃……这……这可如何是好!我只能不远千里,特来相告。”
“北夏奸细一向都是代代相传,锦书是北夏人,她的孩子,应该也早和北夏那边接上头了。兹事体大,不得不举报。”
田氏话音一落,满堂皆惊。
楚曦玉,北夏奸细?
第529章 王爷是守护她的围墙
楚曦玉盯着田氏,眸光微冷。娘亲是北夏奸细?我爹包庇?
她娘确实是一个孤儿,被北疆军营收养,来历不得而知。假如说,勉强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北夏奸细,但她爹怎么可能包庇!
他为了北疆安宁,不惜用自己做诱饵,和北夏国师同归于尽。
他是为大盛战死的!
这是诬陷!
“信件,拿来。”君夜宸冷道。
瑞康郡王招了招手,府丞陈殷立即捧着一个托盘上前,里面躺着一封信。
“摄政王,这信上的字迹,已经和锦书的旧作对比过了,就是她的字迹。案卷已经存档,你冷静一点,可别想毁灭物证。”
最后一句,满是嘲讽。
君夜宸没理他,拆开信封。泛黄的宣纸上,是几行娟秀字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