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科考大改革家(2 / 3)
礼部侍郎摇头道:“不会吧,这可是损人不利……哦,这是损人利己之事。可天下岂有如此龌龊卑鄙之人?”
王平安笑道:“没有吗?那就当没有好了!”
褚遂良眉头紧锁,他抽了口凉气,道:“以前不知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老夫一直以为作弊之事,只会出现在阅卷时,不想这考场里也是可以的,而且如此的邪恶。那依无病你看,该如何安排考桌呢?”
王平安道:“不用安排考桌,只要建起考棚即可,每人一个小单间,互相抄袭的问题就能解决。”他把从电视里看到的,明清时代的考棚样式说了出来。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听罢,一起点头,心中都想:“嘿,这个方法好啊,修考棚,以前我们怎么没想到!”
过了好一阵子,士子们这才全部进场,以科目分考场,全部坐定。
卯时,古称日始,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之时。金钟一撞,铜鼓三响,正式开考。
数名考功员外郎,手拿试题,来到各考场之中,大声念出考题,每题念三遍,这叫事不过三,让考生们记录下考题。
这年代的考题可不是印在纸上的,而是只有一份,开考之时才能打开,以防止漏题,由考生们自己将题目记录下来,然后作答。
王平安听念题目,又有话说了。他道:“如此念题目,似乎不妥。”
褚遂良道:“又有什么不妥了?”
礼部侍郎则心想:“又不妥了?这还没开考,考生们还没答卷呢,你就整出两个不妥了,你是监考来了,还是挑刺儿来了?”
王平安道:“两位大人,你们听,他们念题目时,说的都是雅言,是正音,对吧?”
礼部侍郎道:“当然要说正音了,难不成还说方言么!”
雅言或正音,就是指的官话,在这年代就是长安话。象王平安说话就是带有徐州口音的,不能算是初唐时标准的官话。
王平安道:“不见得每个考生都会说正音吧,万一他们是初次来的长安,就算是能说几句场面上的正音,可要是一紧张,这时候没能完全听懂题目,那他们答起题来,岂不是要糟糕?这可和学问好坏没关系了,有些学问好的,就因为听不懂正音,便要落榜,这可是会流失人才的啊!”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齐齐抽了口凉气,一起向场中看去。果然,他们看见了,确实有的考生在皱眉头,落笔记录考题时颇有犹豫之色,这明显是没听懂题目,是在猜题目啊!
别的科还好说,可要是象医科,或是明算科,那要是记错了题目,还答什么答呀,一字之差,缪之千里啊!
褚遂良呼地就站起了身,礼部侍郎也慢慢地站了起来,王平安只好也跟着站了起来。
褚遂良喘了几口气,又再坐下,看了眼旁边的礼部侍郎,就见礼部侍郎脸色苍白,嘴唇哆嗦。他二人都没有想过……应该说满朝文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口音能影响科考,这可真不是他们能想得到的!
科考从前隋草创,唐朝确定,可前隋那么乱,而唐朝又建立没多少年,科考总共也才举行了那么几场,谁能想到口音的问题?就算以李治那样的聪明睿智,在王平安不告诉他的前提下,他也聪明不到能想到这个问题的地步吧!
褚遂良顿时就急了,他指着考场,道:“这,这这……这可怎么办?事先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啊!”
礼部侍郎冷汗直冒,结结巴巴地道:“那,那那……总不能现让考生们学正音啊,或是让员外郎们改用各地方言念题,这也来不及了呀!”
两人一起看向王平安,褚遂良道:“无病,你倒是拿个主意出来啊!”一着急,他把李治的口头禅都说出来了!
礼部侍郎则道:“王公,你定有主意,请速速说来!”
王平安很惊讶地道:“这个问题有这么难解决吗?”
他拿起桌子上的一张纸,晃了晃,道:“把题目写成大字,悬挂在考场里的房梁上,让考生们都看到,照着写就不得了。考生们不至于连大字都不认识吧,不认识字,还考什么考?”
褚遂良哽儿地一声,紧接着他一拍脑门儿,道:“老夫……一时糊涂了,怎么连这个都没想到!”
礼部侍郎目瞪口呆,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哩!
褚遂良招回考功员外郎,叫他们将题目写成大字,挂在考场的最前面,让士子们都看到。考功员外郎们也都是吃惊之余,转而大喜。对啊,何必每个题目直着嗓子念三遍,写出来挂在考场里,不就得了嘛! ↑返回顶部↑
王平安笑道:“没有吗?那就当没有好了!”
褚遂良眉头紧锁,他抽了口凉气,道:“以前不知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老夫一直以为作弊之事,只会出现在阅卷时,不想这考场里也是可以的,而且如此的邪恶。那依无病你看,该如何安排考桌呢?”
王平安道:“不用安排考桌,只要建起考棚即可,每人一个小单间,互相抄袭的问题就能解决。”他把从电视里看到的,明清时代的考棚样式说了出来。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听罢,一起点头,心中都想:“嘿,这个方法好啊,修考棚,以前我们怎么没想到!”
过了好一阵子,士子们这才全部进场,以科目分考场,全部坐定。
卯时,古称日始,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之时。金钟一撞,铜鼓三响,正式开考。
数名考功员外郎,手拿试题,来到各考场之中,大声念出考题,每题念三遍,这叫事不过三,让考生们记录下考题。
这年代的考题可不是印在纸上的,而是只有一份,开考之时才能打开,以防止漏题,由考生们自己将题目记录下来,然后作答。
王平安听念题目,又有话说了。他道:“如此念题目,似乎不妥。”
褚遂良道:“又有什么不妥了?”
礼部侍郎则心想:“又不妥了?这还没开考,考生们还没答卷呢,你就整出两个不妥了,你是监考来了,还是挑刺儿来了?”
王平安道:“两位大人,你们听,他们念题目时,说的都是雅言,是正音,对吧?”
礼部侍郎道:“当然要说正音了,难不成还说方言么!”
雅言或正音,就是指的官话,在这年代就是长安话。象王平安说话就是带有徐州口音的,不能算是初唐时标准的官话。
王平安道:“不见得每个考生都会说正音吧,万一他们是初次来的长安,就算是能说几句场面上的正音,可要是一紧张,这时候没能完全听懂题目,那他们答起题来,岂不是要糟糕?这可和学问好坏没关系了,有些学问好的,就因为听不懂正音,便要落榜,这可是会流失人才的啊!”
褚遂良和礼部侍郎齐齐抽了口凉气,一起向场中看去。果然,他们看见了,确实有的考生在皱眉头,落笔记录考题时颇有犹豫之色,这明显是没听懂题目,是在猜题目啊!
别的科还好说,可要是象医科,或是明算科,那要是记错了题目,还答什么答呀,一字之差,缪之千里啊!
褚遂良呼地就站起了身,礼部侍郎也慢慢地站了起来,王平安只好也跟着站了起来。
褚遂良喘了几口气,又再坐下,看了眼旁边的礼部侍郎,就见礼部侍郎脸色苍白,嘴唇哆嗦。他二人都没有想过……应该说满朝文武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口音能影响科考,这可真不是他们能想得到的!
科考从前隋草创,唐朝确定,可前隋那么乱,而唐朝又建立没多少年,科考总共也才举行了那么几场,谁能想到口音的问题?就算以李治那样的聪明睿智,在王平安不告诉他的前提下,他也聪明不到能想到这个问题的地步吧!
褚遂良顿时就急了,他指着考场,道:“这,这这……这可怎么办?事先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啊!”
礼部侍郎冷汗直冒,结结巴巴地道:“那,那那……总不能现让考生们学正音啊,或是让员外郎们改用各地方言念题,这也来不及了呀!”
两人一起看向王平安,褚遂良道:“无病,你倒是拿个主意出来啊!”一着急,他把李治的口头禅都说出来了!
礼部侍郎则道:“王公,你定有主意,请速速说来!”
王平安很惊讶地道:“这个问题有这么难解决吗?”
他拿起桌子上的一张纸,晃了晃,道:“把题目写成大字,悬挂在考场里的房梁上,让考生们都看到,照着写就不得了。考生们不至于连大字都不认识吧,不认识字,还考什么考?”
褚遂良哽儿地一声,紧接着他一拍脑门儿,道:“老夫……一时糊涂了,怎么连这个都没想到!”
礼部侍郎目瞪口呆,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哩!
褚遂良招回考功员外郎,叫他们将题目写成大字,挂在考场的最前面,让士子们都看到。考功员外郎们也都是吃惊之余,转而大喜。对啊,何必每个题目直着嗓子念三遍,写出来挂在考场里,不就得了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