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这墙质量不合格(3 / 4)
三军归,民发百里相送。
——《唐史·女将志》
余杭城局势已定,远在洛阳的夏远还不知道他心心念念要除掉的女儿此时正带着足以覆灭夏家几代基业的罪证在回来的路上。
他正忙的焦头烂额。
他领命进行普忻坊爆炸后的重建工作,本以为因祸得福还可好好捞一笔,不想没过两日,皇上突然遣了宫澧做监御史。
监御史,说白了便是监督他不能贪挪银两之用的官职。
宫澧也是够闲,身为一国国公,满朝文武都在忙着与番国使臣周旋,他却哪儿也不去,谁也不理。天天一大早便到普忻坊来,舒舒服服的往树荫下一坐,一个字都不说,吃喝全在这儿。这也倒可以忍受,最不能忍的是他身后的那群侍卫。
他天天顶着大太阳在这督工,好不容易造好了一面墙。宫澧一个眼神,他身后那群人便到墙前来,啪的一掌拍出,墙面轰然崩塌。
宫澧怡然端坐轮椅之上看着身前塌倒的墙微微摇头,“夏侯爷,这墙质量不合格,一拍就到。”
宫澧说的云淡风轻,夏远听的想吐血。
他那群手下身上尽是烈烈杀气,那一掌能拍死一头牛。
他修一座,他拆一座。
这已经是他拆的第五座墙了,他发誓,只是用了些海沙而已,其他材料半点没有偷工减料。
“本公府里值钱的全部捐了出来,如今茶都只能喝陈了两年的了,侯爷莫要如本公这般的大臣寒了心。”宫澧扣着茶盖,轻吹了吹。
夏远的脸彻底绿了。
因南方洪灾,国库空虚,本就没拨下几两银子来,照这么下去,他不仅贪不下怕是还要往里搭不少。
第五天,当宫澧的侍卫一掌轰上墙面,墙面只裂了一层裂纹时,宫澧终于认可的点了点头,“凑合吧~”
与此同时,使团行宫里各国使臣也正僵持着。
匈奴,西域,突厥,吐蕃,鲜卑,高丽,契丹七国使臣同坐一室。
“我们来了已经有一个月了,天天吃喝玩乐,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还不和大唐皇帝谈边疆事宜。”高丽使臣胡尔克勒最先开口。
高丽王已六十二岁高龄,身下育有八子他却迟迟不肯退位,大有死在王座上的意思。今年尤其多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撒手人寰了。膝下八子中,以胡尔克勒最长。
他此次来中原便有向父王立功之心,希望此次与大唐达成一个有利的合约回去好接替王位。可他那些弟弟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如今他不在部落,万一他们狗急跳墙,他回都回不去了。
在中原的这些日子,他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他还没回去高丽王便去了,所以也最急着快些提出边疆事宜以约定一个合理的公约信守,那样他们便可以回去了。
可是要想提出和谈边疆事宜,必须七国一起上书请见大唐皇帝。他之前几次与他们商量,却始终得不到认同。
他们七国的关系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暗地里也都在较着劲。对于商谈公约一事,他们七国有三个立场。
一个便是以高丽为首的速度派,主张尽快解决尽快回去,有这样主张的还有鲜卑和突厥。原因都是一个,他们来的使臣都是王子,主张快些回去都是担心在自己离国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地盘里出现事端,换言之,他们都有夺位之心怕万一生变远在中原掺和不上。
另一个便是以西域为首的拖延派,赫连峥也是王子,但人家不一样,人家是独苗,父王身子骨也硬朗着,不怕王位飞了,所以没有顾虑,在中原玩的开心,自然也不急着回去。
还有便是夹在中间无所谓的中间派,他们来的使臣多为佐士等重臣,不管谁做了王位,他们都是臣,所以一直在两派中间观望。不提约也不拒绝。
“就是。”
眼见胡尔克勒一脸的怒气无处撒,众人齐齐应声纷纷将目光投向没有开口的西域使臣,西域三王子赫连峥。 ↑返回顶部↑
——《唐史·女将志》
余杭城局势已定,远在洛阳的夏远还不知道他心心念念要除掉的女儿此时正带着足以覆灭夏家几代基业的罪证在回来的路上。
他正忙的焦头烂额。
他领命进行普忻坊爆炸后的重建工作,本以为因祸得福还可好好捞一笔,不想没过两日,皇上突然遣了宫澧做监御史。
监御史,说白了便是监督他不能贪挪银两之用的官职。
宫澧也是够闲,身为一国国公,满朝文武都在忙着与番国使臣周旋,他却哪儿也不去,谁也不理。天天一大早便到普忻坊来,舒舒服服的往树荫下一坐,一个字都不说,吃喝全在这儿。这也倒可以忍受,最不能忍的是他身后的那群侍卫。
他天天顶着大太阳在这督工,好不容易造好了一面墙。宫澧一个眼神,他身后那群人便到墙前来,啪的一掌拍出,墙面轰然崩塌。
宫澧怡然端坐轮椅之上看着身前塌倒的墙微微摇头,“夏侯爷,这墙质量不合格,一拍就到。”
宫澧说的云淡风轻,夏远听的想吐血。
他那群手下身上尽是烈烈杀气,那一掌能拍死一头牛。
他修一座,他拆一座。
这已经是他拆的第五座墙了,他发誓,只是用了些海沙而已,其他材料半点没有偷工减料。
“本公府里值钱的全部捐了出来,如今茶都只能喝陈了两年的了,侯爷莫要如本公这般的大臣寒了心。”宫澧扣着茶盖,轻吹了吹。
夏远的脸彻底绿了。
因南方洪灾,国库空虚,本就没拨下几两银子来,照这么下去,他不仅贪不下怕是还要往里搭不少。
第五天,当宫澧的侍卫一掌轰上墙面,墙面只裂了一层裂纹时,宫澧终于认可的点了点头,“凑合吧~”
与此同时,使团行宫里各国使臣也正僵持着。
匈奴,西域,突厥,吐蕃,鲜卑,高丽,契丹七国使臣同坐一室。
“我们来了已经有一个月了,天天吃喝玩乐,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还不和大唐皇帝谈边疆事宜。”高丽使臣胡尔克勒最先开口。
高丽王已六十二岁高龄,身下育有八子他却迟迟不肯退位,大有死在王座上的意思。今年尤其多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撒手人寰了。膝下八子中,以胡尔克勒最长。
他此次来中原便有向父王立功之心,希望此次与大唐达成一个有利的合约回去好接替王位。可他那些弟弟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如今他不在部落,万一他们狗急跳墙,他回都回不去了。
在中原的这些日子,他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他还没回去高丽王便去了,所以也最急着快些提出边疆事宜以约定一个合理的公约信守,那样他们便可以回去了。
可是要想提出和谈边疆事宜,必须七国一起上书请见大唐皇帝。他之前几次与他们商量,却始终得不到认同。
他们七国的关系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暗地里也都在较着劲。对于商谈公约一事,他们七国有三个立场。
一个便是以高丽为首的速度派,主张尽快解决尽快回去,有这样主张的还有鲜卑和突厥。原因都是一个,他们来的使臣都是王子,主张快些回去都是担心在自己离国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地盘里出现事端,换言之,他们都有夺位之心怕万一生变远在中原掺和不上。
另一个便是以西域为首的拖延派,赫连峥也是王子,但人家不一样,人家是独苗,父王身子骨也硬朗着,不怕王位飞了,所以没有顾虑,在中原玩的开心,自然也不急着回去。
还有便是夹在中间无所谓的中间派,他们来的使臣多为佐士等重臣,不管谁做了王位,他们都是臣,所以一直在两派中间观望。不提约也不拒绝。
“就是。”
眼见胡尔克勒一脸的怒气无处撒,众人齐齐应声纷纷将目光投向没有开口的西域使臣,西域三王子赫连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