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必胜的预兆【二合一】(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谁能想象,太子赵润擅自溜出大梁前往河套,朝廷居然还要给这位殿下善后,真的是日了隔壁的阿黄了。
  回到垂拱殿后,杜宥先把魏天子的建议告诉了诸位内朝大臣。
  听了杜宥的话,徐贯、李粱、蔺玉阳等人怅然长叹——因为事到如今,只能这样了?毕竟「太子殿下失踪」的事若是传了出去,非但朝廷颜面尽失,他们这些人,怕也难辞其咎。
  于是乎,诸内朝大臣便开始商议,如何配合那位太子殿下的犒军之举。
  就在朝廷暗自为无中生有的「太子殿下犒军」而做准备时,太子赵润,乘坐着户部运粮的船只,于两日后抵达了汾阴县。
  汾阴县的县令,即是寇正,这也是一位赵弘润钦定的内朝大臣。
  并且,赵弘润对寇正的期待,丝毫不亚于介子鸱。
  但话说回来,寇正与介子鸱二人的抱负有所区别,介子鸱倾向于从上到下,即身处于魏国权力的核心,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令,使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而寇正则不同,他并没有太崇高的政治抱负,他只想着管理好治下,使治下的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正因为这样,前一阵赵弘润打算组建内朝时,曾派人请寇正到大梁任职,但寇正却婉言拒绝了——他不想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制定对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注:古代有不少改革,就因为脱离实际、太想当然而失败。有时候,上位者因为不了解民间疾苦,难免会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政令,叫下面的人施行,自以为能改善国情,结果很多时候,非但遭到那一撮得利者的反对,就连民众也不买账。』
  当赵弘润见到寇正的时候,寇正正在河对岸的「汾阴津」,在一辆辆马车、马车上装满粮草,准备运到前线的几支魏军之中。
  不得不说,寇正此时肩负的重任,相比较当初介子鸱在川雒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次魏国动用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四十万人的口粮,可想而知后方粮草输运的重担是何等的沉重。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看到寇正的时候,这位汾阴县县令,正扯着嗓子指挥那些民夫,为此嗓子都喊哑了。
  看到这一幕,赵弘润心中颇为感慨。
  因为前几日他在垂拱殿内看到那一份份捷报时,看到的都是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等他魏国的名将在河套地区高歌凯进、大杀四方,可负责调运粮食的寇正呢,却几乎无人提及。
  可事实上,寇正肩上承担的重量,丝毫不比那些前线的将领轻。
  想到这里,赵弘润遂走到不远处的凉棚里。
  见此,那些在凉棚里喝水、歇息的民夫们都感觉很惊奇。
  毕竟赵弘润的穿着打扮,俨然就是一位富家子弟的公子,更别说,赵弘润身边跟着赵雀身穿着软甲的美侍,以及做护卫打扮的吕牧、周朴、穆青、褚亨等宗卫。
  『这莫不是谁家的公子,带着美婢与护卫到这儿游玩来了?』
  看着赵弘润走入凉棚,那些民夫们心下暗暗猜测道,不约而同地让开了路。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公子,不知有何贵干?”
  赵弘润拱了拱手,和气地说道:“我见寇正大人嗓音沙哑,是故,想倒杯茶给他。”
  见赵弘润这位疑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居然这般和气,并且又提到了受这些民夫们尊敬的寇正,凉棚内的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
  当即便有人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位公子,你说的寇正大人,那可真是好样的。”
  说着,凉棚内的民夫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夸奖寇正,这个说寇正贵为汾阴令却毫无架子,那个说寇正这些日子与他们同甘共苦,甚至有时候会跟他们一起扛粮食装运马车。
  赵弘润听了一圈,竟没有一人说寇正的不是。
  官员历代分两种,一种是官、一种是父母官,而寇正,显然就是后者。
  拿起一只缺了嘴的茶壶,赵弘润亲自倒了一杯茶,端着送到了远处的寇正面前,笑着说道:“寇大人,喝杯茶解解渴吧。”
  寇正此时正感觉口渴,但又因为这批粮食必须今日发出,又顾不得歇息,这时听到有人帮他倒了杯茶,也没多想,在随便谢了一声后,就接过了茶碗——期间他的眼睛,依旧盯着不远处装运粮食的进度。
  然而待等他喝了两口后,他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递茶给他的人,声音似乎有些耳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