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第一千零九-变法(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后康有为一边保持着自身的矜持,一边硬邦邦的回答道“非变法不能救中国!”
  荣禄自然知道眼前的变法已是大势所趋,但依然还是因为前几天那种大开大合的变化说道
  “我也知道法应该变,但问题是,数百年所形成的法,岂能是说变就变得了的?”
  康有为闻言后,却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员,则新法行矣。”
  不是他不知道,这种话不太好对荣禄说,而是此时已经箭在弦上,他必须要再次坚定自己的信仰!
  有着英灵作为后盾,他有着说这种话的底气!
  康有为的话让荣禄打了一个冷战,荣禄只觉得脖子上倏地一下,掠过一阵寒风……
  ……
  这一次光绪接见康有为长达两个小时。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反正一口广东话的康有为,愣是成功的将光绪忽悠住了。
  而随后,康有为便得到了总理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的任命,虽然依然还是一个六品官员,但毫无疑问,这是已经接近了中枢的职务,上奏什么的已经无需以前那么麻烦了。
  对于自己没有直接获得品级上的提升,虽然康有为有些不满,但也知道现在皇上的苦衷。
  在皇上的老师被罢免后,慈禧太后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这敏感时候能够扣出一个这样的位置给康有为,也都好在是康有为本身就有官身,只是平级的调动。
  在目前慈禧对变法保持默许的状态下,整个变法的历程,在保国会的这群学子影响之下,不断以奏章的形式趁现在了光绪面前,而后由他亲自发布各项政令。
  彷徨磕碰,但却稳步的向前迈步着,不过,也正因为这变法的稳步前进,诸多老旧利益集团的利益链条,却是被触碰到动荡了起来。
  矛盾正在不断的积蓄着……
  第一千零一十章
  在史书当中(架空),光绪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明君,顶着重重压力完成了这次艰难的变法。
  不过在风逸幽来到了这个时代后,却也依然察觉到了,这位被描写的光伟正的小皇帝,似乎和史书描述上有那么些不符。
  胆子和担当的确还是有一些,但大概是出于年龄和阅历的问题,本身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却完全不像是史书上描述的那样吶。
  不单单是他,就算是康有为这位被书写出神话的能臣,在这段观察和接触的时间里,哪怕不通政治的风逸幽也发现他本身能力其实也就一般般。
  浮夸大于他的能力,如果不是抽到了一张好牌,然后顶着保国会的牌子,真的也就那样了。
  从他本身都还在势之阶段的边沿磕磕碰碰就能看出了,能力的确有,但不足以担当这次重任。
  其实不单单是他,就算是保国会当中的其他学子,大多也都止步于纸上谈兵这个范畴当中,没有基层经验,不知民间疾苦,从上到下的改革难度,的确超乎了想象!
  在帝制传统的国度中,帝王本身的素质对于国家的前途太重要。甚至可以说,国家命脉,系于一人之身。在这样的体制中,最高权力才是撬动社会前行的唯一杠杆。被寄予厚望的光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人品、才干、意志力等,都谈不上能担当大任,更谈不上扭转乾坤。
  相比来说,那些读书人当中,风逸幽也就是看那个年轻的梁启超比较顺眼了,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本身算是这群人当中最年轻的一批次家伙,可塑性比起其他人要大不少。
  而且眼光相对来说,的确很有见地。
  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人,还有那少年中国说,就足够留下相当的分量了,最起码比起没留下什么的康有为是要有资质的多。
  而且本身也比较识时务,成功后立刻就功成身退做起了学校的校长,也正因为这货的一些决定,保证了他们梁家在自己过来之前都保持着的超然地位。
  相比来说,康家就弱多了,也就和谭家持平而已。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