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绝望(2 / 3)
还有李文忠和李景隆,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岁时母死,父李贞带他投奔朱元璋,被收为养子,改姓朱。《明史》说他“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俊可观。”
李文忠19岁为将,破张士诚、平浙江、征福建“骁勇冠诸将”,28岁恢复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虏元顺帝嫡孙和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等。
洪武三年封曹国公,执掌左都督府,兼领国子监。李文忠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因苦谏朱元璋少杀人、减宦官等,屡遭斥责,遂忧郁成疾而死。太祖“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可惜这位名将又生了位赵括式的儿子。李景隆小字九江,洪武十九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权力、地位、财富等往往是父死子继,并且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一些帝王将相在继承人问题上几乎别无选择,这样就使得上述犬子们得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些纨绔子弟,却大多因不学无术,庸碌无能,根本没有能力守住父辈创下的诺大家业,因此,败家亡国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虎父犬子,可怜可笑,可悲可叹!
杜学文不想日后也被人笑虎父犬子,他不想做赵括,要做也要做王贲,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虎父犬子的例子,可是却也有许多虎父虎子的先例。
比如王翦和王贲,老子是大名鼎鼎的破赵灭楚的英雄,打开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门,儿子也是好汉,灭魏平燕收齐,把六国彻底打扫干净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基本就是这父子二人包办了。
同时期的还有蒙骜、蒙武、蒙恬,这祖孙三代的名头虽然比不上王翦、王贲响亮,但也堪称秦国的宿将了。蒙骜以大将身份领兵攻城掠地,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武以副将身份随王翦破楚并生擒楚王,也算是战功赫赫了。蒙恬则出击河南地,大败匈奴,威震边关十余年。
还有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周勃和周亚夫这对父子,周勃之所以称为名将,大概完全是刘邦那句“安汉者必勃也”了,不过他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不过他儿子确实厉害,细柳营让文帝临死也不用担心社稷的稳定了,平七国之乱更是举重若轻,平息这么大的叛乱而又这么干脆利索,足显名将风范了。
汉朝还有李广和李敢,老子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名声太大了,有名的飞将军,加上李广难封的遭遇,给后代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思。儿子也和老子一样勇猛善战,虽然不能独当一面,但以校尉之职跟随卫青、霍去病数次远征,立功非小。不过这父子二人脾气都太大了,不大冷静理智,李广敢杀灞陵卫,李敢更敢去刺大将军卫青,所以都不得善终。
还有汉末三国之时的孙坚和孙策,老子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虎将,董卓这个西凉军阀被孙坚的几万人马打得很痛,也吓得不轻,更难得孙坚一副义胆,堪称忠直之士。儿子更是厉害,以孤军数千起家于群雄并起之时,竞能开辟江东六郡之地,更有吞并天下之雄心壮志。
东吴的陆逊和陆抗,老子是典型的儒将,火烧联营、大败曹休,都是三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大胜仗,威名远扬,具有国际知名度。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但镇守襄阳时和对手羊祜的坦诚相见可谓经典了。
在晋还有桓温和桓玄,老子是一代枭雄,在晋连连被北方打压的情况下,破成汉、败姚襄,三次北伐,独霸朝纲,足以笑傲群雄了。儿子虽然没有老子那么威风的名将风范,但野心更大,敢公然举兵反叛。
杜学文自然没那个翻盘的心思,他最大的愿望,就能能像历史上的孙权一样,得一个“生子当如杜鹏举”这样的赞誉,就知足了。
虽说眼前这一战,和杜睿那辉煌的战绩比起来,简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杜学文还年轻,他还有的是时间,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眼下的大食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只是在做着无力的困兽之斗罢了,杜学文想要解决他们随时都可以。
“将军!是不是冲上去,彻底解决敌人!”一个唐军将领建议道。
杜学文摇了摇头,道:“不急!现在上去是徒增伤亡,没那个必要,敌人已在我军瓮中,一口一口的吃掉就好了!”
面对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利,杜学文表现出来的是与他年龄决不相符的冷静,眼看着大食军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就算是掩杀上去,敌人也无力抵抗了。
可杜学文不想平白的牺牲将士们的性命。
他始终都牢记着,当初离开长安之时,杜睿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一将士们的父母妻子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交到你的手里,你必须竭尽所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带着他们活着回来。
杜睿这句话,杜学文从来都不曾忘记过,杜学文更知道,让将士们白白的牺牲,他对不起他们的父母,妻子。
此前进攻亚历山大港,为了节省时间,杜学文只能恨着心选择强攻,但是现在不一样,敌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这个时候,再去逞一时的血气之勇,得不偿失。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大食军在不断的奔逃,可是无论他们逃到哪里,唐军的包围圈就跟到哪里去,从天上向下看的话,就好像地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圆环,在不停的四处移动。
唐军的骑射功夫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人人都是神射手,再加上现在这局面,大食人都挤做了一团,唐军将士根本就不需要瞄准,只要把箭往人堆里一射,就能收割对方的性命。
哈马德里被他的亲卫队保护着,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可是无论他怎么逃,他的身边也总是少不了包围着的唐军。
“怎么办?怎么办?”
哈马德里的脑子里此刻一片混乱,哪里还能想得出好办法来,只能盲目的奔逃,然后看着己方的将士越来越少。
“将军大人!再这么下去,我们就全完了,那些邪恶唐人分明就是准备要将我们困死在这里,将军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有人大声的对着哈马德里建议道。 ↑返回顶部↑
李文忠19岁为将,破张士诚、平浙江、征福建“骁勇冠诸将”,28岁恢复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虏元顺帝嫡孙和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等。
洪武三年封曹国公,执掌左都督府,兼领国子监。李文忠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因苦谏朱元璋少杀人、减宦官等,屡遭斥责,遂忧郁成疾而死。太祖“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
可惜这位名将又生了位赵括式的儿子。李景隆小字九江,洪武十九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权力、地位、财富等往往是父死子继,并且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一些帝王将相在继承人问题上几乎别无选择,这样就使得上述犬子们得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创业难,守业更难,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这些纨绔子弟,却大多因不学无术,庸碌无能,根本没有能力守住父辈创下的诺大家业,因此,败家亡国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虎父犬子,可怜可笑,可悲可叹!
杜学文不想日后也被人笑虎父犬子,他不想做赵括,要做也要做王贲,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虎父犬子的例子,可是却也有许多虎父虎子的先例。
比如王翦和王贲,老子是大名鼎鼎的破赵灭楚的英雄,打开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门,儿子也是好汉,灭魏平燕收齐,把六国彻底打扫干净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基本就是这父子二人包办了。
同时期的还有蒙骜、蒙武、蒙恬,这祖孙三代的名头虽然比不上王翦、王贲响亮,但也堪称秦国的宿将了。蒙骜以大将身份领兵攻城掠地,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蒙武以副将身份随王翦破楚并生擒楚王,也算是战功赫赫了。蒙恬则出击河南地,大败匈奴,威震边关十余年。
还有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周勃和周亚夫这对父子,周勃之所以称为名将,大概完全是刘邦那句“安汉者必勃也”了,不过他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不过他儿子确实厉害,细柳营让文帝临死也不用担心社稷的稳定了,平七国之乱更是举重若轻,平息这么大的叛乱而又这么干脆利索,足显名将风范了。
汉朝还有李广和李敢,老子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名声太大了,有名的飞将军,加上李广难封的遭遇,给后代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思。儿子也和老子一样勇猛善战,虽然不能独当一面,但以校尉之职跟随卫青、霍去病数次远征,立功非小。不过这父子二人脾气都太大了,不大冷静理智,李广敢杀灞陵卫,李敢更敢去刺大将军卫青,所以都不得善终。
还有汉末三国之时的孙坚和孙策,老子是东汉末年有名的虎将,董卓这个西凉军阀被孙坚的几万人马打得很痛,也吓得不轻,更难得孙坚一副义胆,堪称忠直之士。儿子更是厉害,以孤军数千起家于群雄并起之时,竞能开辟江东六郡之地,更有吞并天下之雄心壮志。
东吴的陆逊和陆抗,老子是典型的儒将,火烧联营、大败曹休,都是三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大胜仗,威名远扬,具有国际知名度。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但镇守襄阳时和对手羊祜的坦诚相见可谓经典了。
在晋还有桓温和桓玄,老子是一代枭雄,在晋连连被北方打压的情况下,破成汉、败姚襄,三次北伐,独霸朝纲,足以笑傲群雄了。儿子虽然没有老子那么威风的名将风范,但野心更大,敢公然举兵反叛。
杜学文自然没那个翻盘的心思,他最大的愿望,就能能像历史上的孙权一样,得一个“生子当如杜鹏举”这样的赞誉,就知足了。
虽说眼前这一战,和杜睿那辉煌的战绩比起来,简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杜学文还年轻,他还有的是时间,可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眼下的大食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只是在做着无力的困兽之斗罢了,杜学文想要解决他们随时都可以。
“将军!是不是冲上去,彻底解决敌人!”一个唐军将领建议道。
杜学文摇了摇头,道:“不急!现在上去是徒增伤亡,没那个必要,敌人已在我军瓮中,一口一口的吃掉就好了!”
面对着一场以少胜多的大胜利,杜学文表现出来的是与他年龄决不相符的冷静,眼看着大食军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就算是掩杀上去,敌人也无力抵抗了。
可杜学文不想平白的牺牲将士们的性命。
他始终都牢记着,当初离开长安之时,杜睿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一将士们的父母妻子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交到你的手里,你必须竭尽所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带着他们活着回来。
杜睿这句话,杜学文从来都不曾忘记过,杜学文更知道,让将士们白白的牺牲,他对不起他们的父母,妻子。
此前进攻亚历山大港,为了节省时间,杜学文只能恨着心选择强攻,但是现在不一样,敌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这个时候,再去逞一时的血气之勇,得不偿失。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大食军在不断的奔逃,可是无论他们逃到哪里,唐军的包围圈就跟到哪里去,从天上向下看的话,就好像地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圆环,在不停的四处移动。
唐军的骑射功夫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人人都是神射手,再加上现在这局面,大食人都挤做了一团,唐军将士根本就不需要瞄准,只要把箭往人堆里一射,就能收割对方的性命。
哈马德里被他的亲卫队保护着,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可是无论他怎么逃,他的身边也总是少不了包围着的唐军。
“怎么办?怎么办?”
哈马德里的脑子里此刻一片混乱,哪里还能想得出好办法来,只能盲目的奔逃,然后看着己方的将士越来越少。
“将军大人!再这么下去,我们就全完了,那些邪恶唐人分明就是准备要将我们困死在这里,将军大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有人大声的对着哈马德里建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