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李义府(2 / 5)
王安石刚愎自用,认为反对他的人都是俗流,是尧舜时的四凶,所有反对之言都是唱衰政府,这些大石头不铲除,国家怎么有希望?
于是大肆整肃御史,控制言论,反对者被贴上标签,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连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因在诗中感叹时事而下狱。
后来王安石倒台,旧党立刻采取了疯狂的报复,今后数十年,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将一个好好的大宋王朝折腾的病入膏肓。
其二就是发生在晚唐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大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
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
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两党在具体问题上各有是非,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
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
而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也加深了大唐后期的统治危机,加快了大唐王朝的崩溃。
其三则是发生在明朝的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与三党,既浙齐楚三党,以至发展到后来与阉党的纷争,也给明朝这个大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棵稻草。
东林党是源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其开创者为当时已罢官为民的顾宪成,另外二人为邹元标以及赵.南星,其次外加高攀龙等人。
东林党在把持朝政后秉承“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原则打压三党导致了三党与阉党的最终结合,后来阉党对东林党人的残酷镇压,则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场几十年间的战斗东林党人看似为国为民、大义凛然,其实与唐代的牛李党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天草四郎的眼中无疑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牛李党争将繁花似锦的大唐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北宋的新旧党政,则将华夏历史上文明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的北宋弄得半死不活,结果白白便宜了女真人。明朝的党争更是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口气折腾没了,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让满洲鞑子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天草四郎很清楚,杜睿就是李承乾面前最为得宠的一个臣子,正因为杜睿得宠,所以他也可以断定,杜睿在朝中一定有很多的政敌,杜睿得到了李承乾的信任,无疑是阻碍了其他大臣的晋身之路,这对封建官僚来说,简直堪比杀父之仇。
想要整倒,干掉杜睿的也一定不在少数,只要能利用好这些人,那么想要扳倒杜睿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天草四郎离开倭州之后,便急不可耐的到了长安,他要赶在杜睿回来之前,将事情准备好,等杜睿回到长安之后,就给杜睿一个迎头痛击。
就这么一直到了天色将晚的时候,天草四郎突然道:“近藤君!”
“属下在!”伴随着近藤勇的声音,房门被推开,人走了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天草四郎道:“你出去打听一下,长安城有没有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个人!”
天草四郎熟习中国的历史,他自然知道大唐在这个时候谁才是能与他合作的人,经过了一番筛选之后,他总算是锁定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就是许敬宗,只可惜天草四郎还不知道此刻许敬宗已经因为获罪于李承乾,被贬为了庶民,至于那个李义府,他倒还当真在长安为官。
熟习大唐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唐一代,李义府,许敬宗,杨国忠,李林甫被成为四大奸臣,而李义府更是奸臣的代表,他的生活奢侈、卖.官鬻爵、杀人不眨眼,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就是他的最好标签。
不过,人们不知道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作恶,李义府也是如此。初入政坛时,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怎奈时势难料、政局险恶,被种种因素裹挟着的李义府最终走上一条奸臣的不归路,而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棋子。
和历史上一样,年少之时,李义府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八岁那年就已经名满乡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历史上一样,贞观八年,二十一岁的李义府由于才华横溢,被人带到长安推荐给了御史马周,从此,李义府正式踏上了从政之路。
马周之所以看中李义府,除了欣赏他的才华外,大概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李义府跟他一样,是庶族出身,两人惺惺相惜;第二,李义府在他面前非常懂事,很讨他喜欢。
马周因此格外器重李义府,甚至还曾将李义府引荐给了杜睿,不过杜睿深知李义府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李义府十分冷淡,还曾劝马周不要和李义府交往过密。
只可惜在那之后不久,杜睿就因为变法之事,被太宗罢黜,离开了长安,而,李义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一次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吟了出来。他的睿智马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马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进行“面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流,且头头是道。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返回顶部↑
于是大肆整肃御史,控制言论,反对者被贴上标签,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连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因在诗中感叹时事而下狱。
后来王安石倒台,旧党立刻采取了疯狂的报复,今后数十年,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将一个好好的大宋王朝折腾的病入膏肓。
其二就是发生在晚唐的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大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
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
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两党在具体问题上各有是非,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
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
而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也加深了大唐后期的统治危机,加快了大唐王朝的崩溃。
其三则是发生在明朝的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与三党,既浙齐楚三党,以至发展到后来与阉党的纷争,也给明朝这个大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棵稻草。
东林党是源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其开创者为当时已罢官为民的顾宪成,另外二人为邹元标以及赵.南星,其次外加高攀龙等人。
东林党在把持朝政后秉承“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原则打压三党导致了三党与阉党的最终结合,后来阉党对东林党人的残酷镇压,则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场几十年间的战斗东林党人看似为国为民、大义凛然,其实与唐代的牛李党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天草四郎的眼中无疑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牛李党争将繁花似锦的大唐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北宋的新旧党政,则将华夏历史上文明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的北宋弄得半死不活,结果白白便宜了女真人。明朝的党争更是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口气折腾没了,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让满洲鞑子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天草四郎很清楚,杜睿就是李承乾面前最为得宠的一个臣子,正因为杜睿得宠,所以他也可以断定,杜睿在朝中一定有很多的政敌,杜睿得到了李承乾的信任,无疑是阻碍了其他大臣的晋身之路,这对封建官僚来说,简直堪比杀父之仇。
想要整倒,干掉杜睿的也一定不在少数,只要能利用好这些人,那么想要扳倒杜睿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天草四郎离开倭州之后,便急不可耐的到了长安,他要赶在杜睿回来之前,将事情准备好,等杜睿回到长安之后,就给杜睿一个迎头痛击。
就这么一直到了天色将晚的时候,天草四郎突然道:“近藤君!”
“属下在!”伴随着近藤勇的声音,房门被推开,人走了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天草四郎道:“你出去打听一下,长安城有没有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个人!”
天草四郎熟习中国的历史,他自然知道大唐在这个时候谁才是能与他合作的人,经过了一番筛选之后,他总算是锁定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就是许敬宗,只可惜天草四郎还不知道此刻许敬宗已经因为获罪于李承乾,被贬为了庶民,至于那个李义府,他倒还当真在长安为官。
熟习大唐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唐一代,李义府,许敬宗,杨国忠,李林甫被成为四大奸臣,而李义府更是奸臣的代表,他的生活奢侈、卖.官鬻爵、杀人不眨眼,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就是他的最好标签。
不过,人们不知道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作恶,李义府也是如此。初入政坛时,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怎奈时势难料、政局险恶,被种种因素裹挟着的李义府最终走上一条奸臣的不归路,而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棋子。
和历史上一样,年少之时,李义府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八岁那年就已经名满乡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历史上一样,贞观八年,二十一岁的李义府由于才华横溢,被人带到长安推荐给了御史马周,从此,李义府正式踏上了从政之路。
马周之所以看中李义府,除了欣赏他的才华外,大概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李义府跟他一样,是庶族出身,两人惺惺相惜;第二,李义府在他面前非常懂事,很讨他喜欢。
马周因此格外器重李义府,甚至还曾将李义府引荐给了杜睿,不过杜睿深知李义府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李义府十分冷淡,还曾劝马周不要和李义府交往过密。
只可惜在那之后不久,杜睿就因为变法之事,被太宗罢黜,离开了长安,而,李义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一次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吟了出来。他的睿智马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马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进行“面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流,且头头是道。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