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五年两百万(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华夏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比如说著名的丝绸之路,那是最早的商路。
  而到了前唐中后期时,国事衰微,陆地上的商路被堵住了,于是海商就开始粉墨登场。
  赵光义灭掉了南汉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广州为对外贸易的港口,设置市舶司。
  这是大宋对外贸易的开端,及至如今,海洋贸易赚取到的钱已经成了大宋不可或缺的财政收入。
  可大宋现在主要是召集外藩商人来贸易,自家出海贸易所占比例不大。
  大宋的海船实际上并不差,可商路却被外藩商人掌握,利润会被盘剥……
  沈安早就对此有看法,只是赵祯为帝,许多想法他都不能实施。
  “市舶司那边还能再弄弄。”
  沈安自信的道:“海外有不少国家,许多国家不许大宋海商前去,只是自家运送货物前来。这不公平。”
  “你想如何?”
  包拯依旧冷静。
  沈安说道:“比如说博买,这好倒是好,可却没什么激励。”
  大宋的对外贸易方式很简单:你送货来,先抽解,随后大宋官方估价出钱买下,这事儿就算是完了,至于被官方买下的货物,会被统一发卖给大宋商人。
  实则大明以后的对外商贸制度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上施行的。
  这种模式利润非常高,但却是建立在盘剥本国商人的基础上实现的。
  而沈安的想法却是釜底抽薪:“凭什么他们贩卖货物过来,又带着大宋的货物回去贩卖?这肉都被他们吃了,大宋却只是喝汤,这不公平!”
  他的声音很是激昂,包拯突然打个寒颤,问道:“你是想把那些外藩商人给赶走?”
  沈安诧异的看着他,说道:“这不对吗?”
  包拯平静了下来,说道:“你这太狠了。当初太宗皇帝差遣内侍出海,去海外诸国请那些商人来贸易,此刻赶走,名声还要不要了?”
  “名声?”
  沈安惊讶的道:“包公,那些商人垄断了贸易,赚了多少黑心钱?名声?和名声比起来,某更想多挣些钱。不说旁的,一年两百万贯!”
  他伸出两根手指头,包拯一巴掌打掉了一根,说道:“一百万……”
  目前三家市舶司一年能进账六七十万贯,目标定为一百万贯,这算是比较稳健。
  “很难。”
  包拯却认为这很难:“三家市舶司都做了多年,有什么能挣钱的他们早就去弄了,这三十万的差额,你怎么弄?”
  “好弄啊!”
  沈安轻松的道:“包公,只要那些商人站在某的面前,三十万贯,某就能弄回来。”
  包拯冷笑道:“说的轻巧,你以为自己能点石成金吗?”
  “能啊!”
  沈安很笃定的道:“比如说看似简单的沙粒就能炼成琉璃,还能加工成镜子。那镜子纤毫毕现……包公,真的能点石成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