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颗行星家族中的巨无霸,是一颗气液混合态星球,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占据其总体质量的50%以上,宇宙学家们怀疑在它的内部应该存在着一个各种重元素组成的固态核心,但时间太短,不可能进行详尽的探索,只能从以往分析其他巨行星的数据来推演。
  根据一般的巨行星推演,这一类行星的外层往往由碳,乙烷,硫化氢,氖以及冷冻的氨结晶组成,倘若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晶石资源,则在恒星和巨大内应力的刺激下,还会源源不断释放出超高强度的辐射和高能粒子流基本上,这一类巨行星是恒星的预备役,或者说是“没有达到临界点,无法变成恒星的‘准恒星’”,一颗巨行星源源不断向外界释放的能量,甚至能超过它从恒星吸收的能量。
  这些能量,再加上极高的自转速度,令巨行星的外层变成一片混乱而狂暴的能量之海,就好像整个星球都笼罩在一片电闪雷鸣的汪洋之中,即便密度极高,质地坚硬的陨石贸然侵入巨行星的势力范围,都会被它狂暴的利齿彻底撕碎。
  处在星系稳定期的巨行星,就已经如此可怕。
  而双子星云的超新星大爆发,更是将两个星系的稳定状态彻底打碎,两颗恒星在爆发时,喷射出超负荷的能量和质量,在极大冲击“古巨星”稳定状态的同时,亦彻底打破了恒星对它的束缚,令它像是一批脱缰的野马,或者群龙无首时野心勃勃的草莽。
  道理很简单。
  正是依靠超过它数百倍的质量,形成的庞大引力场,才能将这颗桀骜不驯的巨行星捕捉,并牢牢束缚在公转轨道上。
  但现在,在超新星爆发中损失了一定的质量和能量,新生成的中子星已经无力再拖曳住“古巨星”。
  而超新星爆发时,大量能量和质量的冲击,更是突破了“古巨星”的气态外层、液态中间层,极有可能侵入到固态的核心,和核心处的重元素发生了无法估量,不可思议的反应,激活了疯狂的演化。
  一方面,古巨星失去了恒星的束缚,其公转轨道开始变得扭曲和不规则,或许在宇宙尺度的“短短一瞬”之后,就会摆脱双子星云的封印,向遥远的宇宙边缘飞去,变成一颗流浪行星。
  另一方面,组成古巨星的所有物质,都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挤压并升温,试图将核心温度提升到一千万度以上,引发聚变反应,取代两颗衰老的中子星,成为新的恒星!
  古巨星原本就是两个星系中,除了恒星之外质量最大的天体。
  那就好像家庭中最强壮的孩子,时刻渴望着取代父亲的地位。
  一旦它成功觉醒了恒星之心,点燃了上千万度的熊熊烈焰,就有可能吞噬整片双子星云,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恒星系。
  但是很遗憾,它的尝试终究是要失败的,因为它的质量还是太小,并没有达到恒星诞生的质量临界点。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两颗恒星的超新星爆发,喷射出大量物质和能量,在交汇处,亦在进行着另一场“恒星诞生”的尝试,夺走了它50%的希望,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两个天体都不可能变成恒星,终将归于沉寂。
  然而,在归于沉寂之前,他们的挣扎和努力,终将释放出最狂暴的辐射,波纹,高能粒子流和强磁场。
  对恒星和巨行星来说,仅仅是“眨一眨眼”或者“打个喷嚏”的小动作,对人类和星舰而言,却不吝于灭顶之灾,即便李耀这样的分神强者,倘若处于最强烈的天体磁场干扰中,他的生命磁场究竟还能发挥出几分威能,甚至还能否保持完好无损,都是未知之数。
  除此之外,和绝大多数巨行星一样,古巨星还拥有上百颗卫星。
  随着整个星系和自己主星的异变,这些卫星的稳定轨道也支离破碎。
  有些卫星被古巨星的引力吸引,一头扎进了主星的怀抱,激起数十万米高,能量和质量的狂暴洪流,恰似一场场放大万倍的火山爆发。
  有些卫星的运行轨道重叠,发生猛烈的碰撞,撞得支离破碎,形成一片片毫无规则也无法预测的碎石星带,夹杂着毁天灭地的气势,吞噬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
  再加上不少卫星,原本就蕴藏着大量放射性极强的元素,形成张牙舞爪的强磁场,甚至能令进入其中的星舰,直接丧失一切机能,彻底“停摆”。
  那就糟糕透顶了。
  要知道,处在极不稳定状态下的古巨星,各部位的密度和质量都不一样,其引力也不一样,相当于一个个的引力陷阱,或者叫“乱引源”。
  当冒险团队的星舰拥有100%的动力时,当然能小心翼翼,和古巨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万一星舰的动力单元被陨石打爆,或者导航系统受到磁暴的干扰,星舰跌入古巨星的近地轨道,那就要面对铺天盖地,永无休止的雷霆。
  那是一艘星舰能够遇到,最恶劣的局面。
  即便化神老怪驾驭着巨神兵,也未必能在数百倍标准重力的情况下,从电闪雷鸣和强磁暴的侵袭中逃出生天。
  倘若被引力捕捉,陷入古巨星的深处,只会被彻底挤压成血肉和金属混合的凝固体。
  这就是目前观测到的,古巨星的可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